权力制约视域下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方法

本课题基本思路:权力制约视域下网络舆论监督是什么,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现实必要性是什么,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现状与问题是什么,如何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按照这一思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同时,具体采用整体性分析法、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规范分析法等展开研究。

(二)观点创新

1.提出网络舆论监督形成权力制约的三个机制

网络舆论监督之所以能够形成权力制约,除因网络的分权与赋权效应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在主体、客体及载体均具有了不同于传统舆论监督的特点外,网络舆论监督形成权力制约有三个机制发生作用,即网络舆论监督触发机制、网络舆论监督聚合机制、与权力体系内监督的对接机制。

2.提出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整体性视野

这种整体视野要求以系统思维思考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完善,将权利与权力关系作为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对象,强调网络舆论监督与权力的双向度规制,即既要规制网络舆论监督主体,也要规制网络舆论监督客体。此外,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网络法治建设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也需要整体性视野。据此提出重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保障作用,注重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方向与政治改革方向的一致性,要提高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体系与其他监督法律体系的协调性,要体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3.划分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三个历史阶段

根据影响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进程的两个主要因素,即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状态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状态,将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历程划分为1996~2002年、2003~2011年和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法律规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提出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对网络舆论监督具有本质的规定性。中国法治路径保障了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的政治方向和制度性质,要求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规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舆论监督法律规制存在的具体问题。

5.提出用法治价值观克服法治工具观

法治不仅是治理工具,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要正视网络条件下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变化,摒弃单一法治工具观,把法治价值观融入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改变权力本位,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中权利与权力关系的平衡。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227页。

[3]何谓权力制约在理论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最狭义的权力制约一般是指通过将权力分属于不同的主体,将权力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衡。最广义的权力制约与权力监督等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权力制约就等于权力监督。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民群众实现了对权力的监督,才能达到对权力的真正有效制约。参见张康之《评政治学的权力制约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叶战备、金太军《“以权利制约权力”视角下的舆论监督》,《探索》2005年第4期。本课题是从最广义的权力制约来理解的,即权力制约等同于权力监督。

[4]参见周永明《互联网与民主:西方中国网络研究的政治化》,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572953269531.html。

[5]周永明《互联网与民主:西方中国网络研究的政治化》,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2572 953269531.html。

[6]〔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第532、533页。

[7]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第85页。

[8]Charles Taylor.Modern Social Imaginarie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P.83) .转引自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期。

[9]〔德〕德特勒夫·霍斯特:《哈贝马斯》,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13页。

[10]〔德〕德特勒夫·霍斯特:《哈贝马斯》,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第13页。

[1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289页。

[12]贾英健:《虚拟生存论》,人民出版社,2011,第40页。

[13]贾英健:《虚拟生存论》,人民出版社,2011,第44页。

[14]〔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武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68~169页。

[1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第4页。

[16]贾英健:《虚拟生存论》,人民出版社,2011,第18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第4页。

[18]〔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第278页。

[19]参阅〔美〕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李旭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第17、22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2页。

[21]转引自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293页。

[22]周庆山:《论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河北法学》2014年第8期。

[23]张文显:《全面推进法制改革,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法学解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 1 期。

[24]《习近平:七亿网民是了不起成就 领导干部要常上网看看》,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420/c40606-28289031.html。

[25]F.C.von Savigny,System des heutigen romischen rechts(Berlin,1840),I,331-332.转引自〔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183页。

[2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27]哈耶克认为,“只要民主制度不受有生命力的法治国家传统控制,就会很快蜕变为主‘极权民主’或者甚至‘公民表决的独裁’”。转引自〔德〕格尔哈德·帕普克主编《知识、自由与秩序》,黄冰源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54页。

[28]转引自鄂振辉《自然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第81页。

[29]秦前红、李少文:《网络公共空间治理的法治原理》,《现代法学》2014年第6期。

[30]Joseph Raza:The Authority of Low,Clarendon Press,1979,P.210.转引自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第155~15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576页。

[32]《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37~38页。

[33]《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27~128页。

[34]尼葛洛庞帝认为,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信息时代是比特的时代。比特和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原子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低;比特可以由无限的人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译者前言,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第3页。

[35]于冲: 《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法学》2013年第7期。

[36]于冲: 《网络诽谤行为的实证分析与刑法应对—以10年来100个网络诽谤案例为样本》,《法学》2013年第7期。

[37]李晓明:《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政法论坛》2014年第1期。

[3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第6~7页。

[39]《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第59页。

[40]《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120196479.htm。

[4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郑波、武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9页。

[4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第269页。

[43]田佑中: 《失范:因特网时代传统的社会控制面临的挑战—一种社会哲学的探讨》, 《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

[44]周汉华:《习近平互联网法治思想研究》,《中国法学》2017年第3期。

[45]网络舆论监督被称为中国的独特现象。国外对国内网络舆论监督研究成果难以全面收集和做出客观的评价,在此仅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46]本书所有图表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知网。

[47]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按学科类别分组检索的文献总量与不分学科检索的文献总量不一致,是因为有的文章具有学科交叉性质,在不同学科重复计算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