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东风,山西风雨兼程、破浪前行,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谱写了经济社会全面蓬勃发展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40年来山西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经验,深入研判经济发展各领域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山西经济的发展重点和战略方向,对新时代全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深入推进资源型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述说山西、评论山西、研究山西经济,绕不开煤,离不开“能源”二字。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服从全国经济布局,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踏上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之路。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使山西初步发挥了比较优势,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能源为主体的重型产业结构,缓解了全国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状况,确立了全国大型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这种建立在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基础之上,以能源工业为支柱的重型结构,从当时的实际讲,基本符合区域分工和比较经济优势的原则,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应当说,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产业结构计划经济色彩浓厚,资源型产业特征明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能源短缺问题的逐步缓解,山西和其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一样,资源优势逐步消失,原有的基础、传统的结构、固有的观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传统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不少影响发展后劲和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
经济结构调整对山西经济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常抓不懈的重大课题。40年来,为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不同时期,山西曾多次尝试转变和优化经济结构,重塑主导产业,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不断固化甚至难以撼动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煤、焦、冶、电四大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长期粗放,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刚性化、惯性化,仍然是山西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山西发展战略思路不断成熟,方法不断创新,在解决山西发展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山西转型发展的实践进程。近年来,山西这艘大船加速转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全省转型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强省;深入推进各领域改革,倾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确立,新时代的山西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有了全新的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
新起点、新征程,转型发展是重中之重。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不加快结构调整、不转变发展方式、不实行转型发展,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不仅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整个社会和民生也难以有效改善。必须横下一条心,集全民之智,举全省之力,真正走出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
以改革推动转型发展。转型需要改革,发展必须改革,改革要有自我革命的气魄,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善于在破解难题上先行先试。要深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予转型综改的时代内涵,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动能,推动要素有效配置、产品效益提升、市场供需动态平衡,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灵魂和核心,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更加重视解决人才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培育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产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为新兴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以开放助力转型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靠内力,也要借外力。要更加主动对接、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加大与中部和周边地区协作交流。积极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和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的开发环境,打造制度建设、营商环境和服务创新高地。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与伟大的新时代同向而行。新征程中,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沿着改革开放的大道,坚定走下去、坚实走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山西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
编者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