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建构的主要环节和领域

自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提出把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以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一系列方法诸如观察、实验、比较、数据分析等方法逐渐开始用来研究社会发展问题。20世纪上半叶以来,社会工程的概念逐步与自然工程的概念相分离,社会工程的概念逐步使用,内涵逐渐明确。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美国法学家罗斯柯·庞德,到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再到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哲学家黄顺基等,他们都对社会工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释。他们或从社会工程的概念、社会工程的产生、社会工程的意义、社会工程的方法论特征等方面进行形而上的研究,或从法学的社会工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工程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工程建构等方面对社会工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他们将社会工程的研究带给了后人,并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之前的学者在社会工程的研究上破了题,将社会工程研究引向深入的则是王宏波、田鹏颖等人,他们对社会工程的研究将其引入到了更高的层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程研究的结合,并尝试将社会工程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践,打开了社会工程研究一扇新的大门。本书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将社会工程应用于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建构。也许,本书的逻辑结构并不是非常完美,但它是我们努力的结果;也许本书的理论阐释并不是特别深刻,但它凝结着我们研究的成果;也许,本书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建构并不是特别周严,但我们期待它能够引起思索和争鸣。

因此,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进行建构。

1.共享发展理念概述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理论创新、实践探索、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贯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在概述部分,本书主要对共享发展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等进行阐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即共享应包括共享机会、共享能力、共享水平、共享成果、共享保障等,其基本特征是共享发展以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为主体,实现劳动者群体的全覆盖;共享发展的过程是以既有发展成果为依托,实现发展过程的公平参与;共享发展的结果是以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为标志,实现发展成果的及时共享;共享发展以劳动者自身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享发展以制度为基础,实现共享发展的安全保障;共享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以制度为基础的贯彻落实。最后对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意义进行阐释。

2.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理论创新、道路探索、党的宗旨价值追求的逻辑统一,是党在新时期推进理论创新与解决发展问题的理论自觉。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其特定的价值逻辑和唯物史观逻辑。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立场,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天然地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价值追求为价值基点,它围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高价值目标内在地规定了次级目标。同时,回归发展,实现过程共享与结果共享的统一;面对实践,注重共享过程修正与问题反思的统一;重视主体,把握共享实践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是共享发展理念暗含的价值方法。从未来着眼,共享发展理念又明确了价值指向:推进理论与时俱进,因应理论要求与时代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断解决发展问题中凝聚力量;践行宗旨,关注民生需求,不断提升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从根本上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也必然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

3.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

社会工程作为社会改造的物质承担者,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科学性、反思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工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其科学改造世界的能力。社会工程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解除各类社会危机、促进新模式构建和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与社会工程建构研究有助于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体系化、制度化,对于推动共享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此部分探索社会工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工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进而研究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工程的基本特征。在对社会工程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共享发展理念与社会工程的相关性,认为社会工程本质的实践性与共享发展实践性的逻辑一致,社会工程方法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思路方法论指导,社会工程设计为共享发展理念落实提供思路,社会工程实施和协调为共享发展理念践行提供过程指导,社会工程管理、评价与反思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创新提供借鉴。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性特征恰恰为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化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化贯彻的顶层性、落实的实践性、成果的普惠性为其社会工程化建构和落实的基本原则。

4.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工程建构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必然逻辑,它的提出,得益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共享理念落实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共享理念的社会工程建构奠定了制度基础。从共享发展理念传播工程的运行架构、媒体策略以及传播工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工程化传播与普及进行深入阐释。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建构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政府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主导,企业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重要参与者,非政府组织是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的助推器,个人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制度建构是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实践选择,有什么样的价值基点和价值追求就会进行什么样的制度建构。实践共享发展理念应遵循既有的价值追求。因此,共享发展理念价值建构的原则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以现实的人为制度建构的出发点,遵循现实性、注意稳定性、把握协调性、重视公正性。对于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建构的路径选择,我们认为,推动发展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实践共享发展理念应以经济发展成果共享为基础,推动公众、劳动者政治参与和权利行使,发展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保障水平。因此,其路径应包括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化建设,实现现代科技生产力向新的发展阶段的转变;推动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分配体系的协同,提高分配效能;完善劳动者政治参与制度建设,推动积极政治参与和权利行使;推动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保障水平;推动共享过程管控制度建设,实现共享调整调试最优化。同时,基于社会工程的共享发展理念建构必须建立合理的管控和评估机制,包括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过程及管控,实施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的成效及评估,健全共享发展理念实践调整机制;等等。

5.结论

走中国特色共享发展之路,推进共享理念落实科学化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并需要长期的不断坚持和推进。唯有坚守共享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推进科技创新,创造巨量社会财富,推进共享发展跃升新高度;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共享为基点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社会工程建构,实现共享科学化,才能够推动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地,使中国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成果,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使其他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看到价值追求的基点、发展的目的、成果分配的原则,使中国的成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福祉。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逻辑与社会工程建构的研究是一项兼具学术内涵和实践意义的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研究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应然逻辑。本书从价值视角和生产力视角探索当下共享理念提出的逻辑,因而可以在理论研究上拓宽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的视野。同时,从生产力时代化的发展变化探索共享理念的合生产力性,使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规律性基础之下,夯实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化社会工程建构和践行奠定基础。从实践层面来看,推进改革成果的人民共享不仅是理论上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践逻辑,共享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理念,实践是必然要求,开展共享发展理念的社会工程建构研究,有助于推进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地,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并且,从逻辑上透视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逻辑、生产力逻辑等,有助于人们认识共享发展理念的时代性和紧迫性,推进学术研究向社会践行的转变,使相关人员更加自觉地思考如何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我国改革的深入和不断发展。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6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37~338页。

[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495页。

[5]《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第291页。

[6]《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第34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7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649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0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48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