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工作(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社区研究

所谓社区研究,是指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对社区所进行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工作,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能够比较充分地体现社会学学科特点和方法的社会研究形式。

一 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社区是社会的空间地域,是社会人文经济最为基本的组成部分,研究社区是认识社会的必要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上看,社区研究是认识整个社会的重要环节。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社区则是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的小社会,是整体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事实上,社会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生产劳动当中,人们相互发生联系,形成了社会,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这就是整体上的社会。同时人们又是置身于具体的社会之中,总是在一定地域和特定的他人进行着“交互”活动,从事着特定的工作,处理着特定的事务。也就是说,人们是在一定的社区内从事着社会实践。同宏观上抽象的整体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更加微观、具体和易于把握。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典型调查、解剖麻雀的社区研究方法来分析整体宏观社会。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必然会在具体的社区当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区现象就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具体化。人们通过社区研究而认识整个社会,研究和探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同类社区的共同特点。因此可以说,社区研究是认识社会的起点。

从微观而言,对具体社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决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当前我们面临的老年人问题、部分居民的贫困问题、社区冲突、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问题都存在于具体的社区之内。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法,使社区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促使社区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推动社会发展,这就是社区研究的现实意义。

社区研究受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影响。西方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其分歧主要表现为实证主义同人文主义的对立。在社区发展问题上,实证主义强调社区现象和过程的有序性和规律性;人文主义则强调社区现象和过程的独特性和非重复性,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社区现象根本没有规律可循。在如何认识社区现象上,实证主义者主张从客观的角度对社区进行整体研究,研究结果必须通过经验事实的反复验证才能确定真伪;人文主义者则主张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个体研究,结论的真伪,只能依靠主观判断。在如何分析和解释社区现象问题上,实证主义者主张对社区现象进行客观解释,强调要采用静态分析和数量分析的方法来展开研究;人文主义则主张通过主观理解法来进行解释,即研究者要设身处地地体验调查研究对象的处境,由此理解社会现象为什么此是彼非(罗萍,1995:263)。

事实上,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与局限,社区发展与运行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对其认识与研究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任何社会现象都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我们应该从多种角度加以研究。所以,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这两种方法往往可以相互补充。

可以看到,社区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在各种方法和方法论之间进行选择,因为这个过程不仅取决于研究者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观点,还取决于研究的课题和目的。但无论选择何种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研究结论都必须经受科学和实践的检验。因此,社区研究必须遵循其基本原则。

1.尊重社区客观实际

对社区研究要求研究者对客观社区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得随意歪曲或虚构事实。这是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自然现象一样,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对象的客观性决定了研究者只有在严格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揭示现象的内在本质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但是,由于社会工作大多是和人打交道,难以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有整齐划一的量化标准,因而往往容易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坚持客观性原则,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做好社区研究工作。

2.坚持研究的科学性

坚持社区研究的科学性,主要是指研究中要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它要求我们在从事社区研究的时候,要尽可能以全面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实为依据,通过严密、正确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对于这些来自实践的结论,不仅要用明确的方式表述出来,还要用经验事实反复加以验证,以求可靠。

3.掌握研究中的系统性方法

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如何,直接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社区也是复杂的系统,在社区研究中,我们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社区现象;另一方面又要研究社区中的各种结构,把握多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普遍和特殊、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以使社区的相关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剖社区,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社区。社区研究要有理论和方法以突出专业性与分析问题的透彻性,但是理论分析不是单单为了所谓的“学术性”,也应契合指导社区发展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同样,社区研究的实践也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检验理论。在社区研究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使社区研究工作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得到理论的升华。

5.立足国情社情,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社区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已有很长历史,发展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观点和实施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社区研究历史不长且经验不足,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本土化社区研究理论与方法,这种状况无疑影响和制约社会工作的开展,影响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西方的社区研究理论,汲取其中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的有益成分为我所用;另一方面,我们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根据我国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社区实践中总结、抽象出符合我国社区研究实际的社区理论。一方面要挖掘西方社区理论;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言必称希腊”,以西方社区理论为“学术标尺”的倾向,做到立足国情社情,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二 社区研究的发展

社区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社区研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社区的研究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以其在1887年发表的著作《社区与社会》为主要标志。在该书中,滕尼斯分析了传统的农业社区,他认为,社区成员对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传统、重感情,强调彼此的相互了解,这是社区的主要特征。滕尼斯认为,社区和社会都是人群的组合,所不同的是,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它的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是基于志向、习惯、回忆等“本质意志”建立的有机整体。而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来的,它的手段与目的是相互分离的,因而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可以看到,滕尼斯的社区研究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对社区的概念上的探讨。

20世纪以来,社会学发展的中心从欧洲大陆转移到了美国,社区研究在美国得到了发展。此时的社区研究已不仅仅是概念上的探讨,而是着重于实证研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美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如贫穷、失业、犯罪、污染等城市问题。一个研究城市问题的学派——芝加哥学派应运而生。20世纪20~30年代,芝加哥学派研究了美国大城市芝加哥的城市化进程,分析了美国城市的结构和动态,特别是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城市的社区。他们不但把整个芝加哥作为研究对象,还把芝加哥市内的犹太人聚居区、波兰移民区、上层阶级邻里、贫民窟等单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更加细化和深化了社区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帕克把研究兴趣放在城市社区上,他从新闻媒介、商业活动、行政管理三个方面为城市下定义,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帕克对城市的研究主要从人口、邻里关系和职业三个方面加以展开,认为这三个方面都是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都市化而来的。

在以帕克为首的一派学者用人文区位学观点对大城市进行社区研究的同一时期,美国学者R.林德与H.林德夫妇在社区研究中又开创了以小市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所谓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林德夫妇研究了当时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大约有3.5万名居民的小市镇。开始,他们只是研究该镇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方面的情况而不是社区,但他们很快就认识到,宗教生活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要认识宗教现象,就必须揭示宗教与社区中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由此,他们不仅描述和解释了这个社区中居民的宗教生活,同时也描述和解释了居民的谋生、安家、利用闲暇等活动。这样,林德夫妇就把社区研究具体化到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社区研究和居民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社区研究又发展了关于社区权力的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社区里的权力分配状况,并据以辨认出哪些人是真正左右社区决策的领导人物。1953年,美国社会学家F.韩特通过对亚特兰大市的研究,发表了《社区权力结构》。他认为,如果能分辨出社区内的“真正”领导人物,同他们进行恰当的沟通或对他们施加压力,就可能促进当地社区的重大社会变迁。继他之后,许多社会学者对社区权力进行了研究,使之成为社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我国,随着社会学的传入,不少学者也开始把社区研究作为认识社会的一个途径。吴文藻(1901~1985)是最早进行中国社区研究的学者。他提倡社区研究和社会学中国化,为社区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他以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实地考察并对考察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把其研究成果和方法用来帮助解决各种社会和文化问题。吴文藻提倡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各种地域不同的社区,在他看来,社会学就是社区的比较研究、文化的比较研究或制度的比较研究,因而他所倡导的社区研究实质上是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社区研究上做出最大成就的当数费孝通先生。他的《江村经济》被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展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多么坚实可靠”(费孝通,1986:1,4)。

江村是江苏省吴江县一个叫作开弦弓村的学名,当时大约有360户人家。费孝通先生为了认识中国农民的生活及其变化,了解中国农村的特点,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道路,对江村这个乡村社区进行了微观的解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必须工农相辅,只有发展农村工业才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必由之路的结论。费孝通先生认为“社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因而反对“为研究而研究”、“为理论而理论”和“为定量而定量”,主张社区研究应当是“一个综合的、实地的,对于中国的文化现象的认同”,强调研究者必须亲自与事实接触,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的实地研究”。正是通过综合研究的方法,《江村经济》被公认为是将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融于一体的传世之作。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结合我国刚刚起步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费孝通先生又亲自指导和带动了江苏南部继而全国的小城镇研究以及乡镇企业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以兴办乡镇企业为其基本动力的小城镇的发展,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非农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道路。费孝通先生对社区的关注与研究促进和推动了我国学界和政界对社区与社会发展的研究。

三 社区研究方法

社区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了解社情民意的社会调查,它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客观地描述社区的一般状况、过程和特点,把握社区发展的规律,准确预测社区发展的未来趋势,构建科学的社区理论。同时,社区研究还必须能够直接为社区发展服务,为有关部门制定正确的社区发展战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区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在社区研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检验和发展社区理论,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以便对之修正与完善。社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社区理论以指导社区实践,而科学社区理论的建立,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社区研究方法体系

作为一种科学活动,社区研究方法不是单一、笼统的,而是由三部分层次的方法所组成,即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体系(罗萍,1995:226)。

社区研究方法论处于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从哲学上说,方法论就是受世界观决定和影响的根本方法;从社区研究角度上说,方法论就是社区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由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和社区研究方法论所构成。

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亦称社区研究的基本方式,处于社区研究的中间层次,它是贯穿于社区研究全过程的程序、步骤和操作方式,是研究的具体途径,可以清楚地揭示并说明研究者是怎样得出结论的。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由社区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构成,其中社区调查法最为常用,社区调查法又表现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两种形式。

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处于社区研究的最低层次,是研究过程中某一研究阶段上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以及资料审核、整理与分析的方法等。

(二)社区研究的一般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一种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检索、搜集和阅读来积累材料,进而对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的历史考察和分析的方法。文献是人们专门建立起来储存与传递信息的载体,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载体与社会现象是文献的基本要求,载体是文献的外在形式,一定的社会现象是文献的内容。文献是社会调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信息源。

文献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当年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在40年中共阅读与研究了1500多种书刊。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也应用了当时大量的所谓“官方资料”来揭露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列宁在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引用了400多种文献资料;为写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列宁摘录了146本外文书籍以及232篇国外文章。在许多社会问题研究中,已有的文献记载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充分的资料,文献分析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文献法具有不完全性,并难于排除非真实成分(宋林飞,1991b:307~308)。对于某一特定的社区研究来说,某类或某些文献并不是一种完全的资料,因为文献的作者并不是都按照同一个主题与要求记录社会现象,不可能与研究者的要求完全相吻合。而且,某些文献还可能有某些个人偏见与虚假成分,特别需要研究者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2.统计调查法

所谓统计调查法,是一种借助于定量化的调查方式,是通过对大规模样本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展开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

统计调查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广泛地了解和概括事物的一般状况;二是可以帮助人们客观、精确地解释社会现象;三是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人们的意见、态度和观念,因为要真实、准确地了解大众的一般态度,仅靠对少数个案进行调查还不行,必须通过大样本的统计调查才可能反映客观舆论。

3.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深入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特定对象的资料,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解剖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罗萍,1995:273)。

一是只调查少数个案,大量乃至全局的个案无法实地调查;二是对每一个个案的各种特征和各个方面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三是主要依靠无结构的、非标准化观察记录和访问记录收集资料,资料难以统计汇总;四是依靠定性分析得出结论。实地研究的这些特点,与统计调查的特点恰好相反,所以也称之为定性研究。实地研究主要采取归纳法,研究者一般不带假设进入调查现场,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

(三)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

所谓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社区研究者运用一些具体的手段或形式,对社区和社区成员进行较为详尽和细致的调查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问卷法是运用统一的表现为问题表格形式的资料搜集工具向各个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与意见的一种方法。这一统一的表现为问题表格形式的资料搜集工具就是问卷。在现代社会研究中,问卷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收集资料方法。问卷法通常分为两种,即自填式问卷和访问式问卷。自填式问卷是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与填答的问卷;访问式问卷则是由访问员与被访问对象交流,根据被访问对象的口头回答来填写的问卷。社区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抽样为基础,通过问卷法向社区的相关群体,比如社区居民、社区老年人、社区青少年等进行量化资料的搜集,并对问卷进行量化分析,以此作为社区研究的实证依据。

2.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向被调查对象口头提问,通过与被访谈者交谈并记录的方式来了解有关社会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它有预定的计划,有特定的主题,有一定的工具或辅助手段(如访谈表、录音机等),是了解被调查者对特定调查主题的看法的科学方法。根据被调查者的人数,访谈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访问,即访问对象是单个个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使被调查者减少内心的顾虑,可以较多地敞开心扉;二是集体访谈,即召开调查会,其优点是被调查者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活跃气氛,加大调查的信息量,促使人们对问题做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毛泽东同志早期的农村社会调查大多采用开调查会集体访谈的方法,并对这种方法大为推崇,认为“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到了很大的益处”(毛泽东,1982:16)。社区研究中,访谈法的运用非常普遍,社区中的任何个体均可成为被访谈对象,通过与被访谈对象的深入沟通与交流,以达至对于相关社区议题的理解与解释。

3.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直接感知与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有关的社会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社会调查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因为科学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感性经验资料,为理性认识提供基础。根据观察者对社区的参与程度,可将观察法分为非参与观察、半参与观察和完全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对象的生活情境中,以完全“旁观者”或者“局外人”的角色开展研究,尽可能不对研究对象与社区环境产生影响。“半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介入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或者具体社区情境中,但是其并不隐藏自己的研究者身份。“完全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并未向研究对象透露自己的研究者身份,而是以群体成员的身份介入社区,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情境中,与研究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期获得真实自然情境中的信息。

4.测验法

测验法是以间接的方式收集个人态度、人格结构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资料的方法。它是一种标准化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受测人对一组预先设计好的刺激做出反应,以使测验者能够以一个或一组资料来描写并推论受测者的心理行为状况。测验法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能力测验,包括一般智力测验和特殊能力测验;二是成就测验,主要测量某一时刻一个人工作知识和工作技能的状况;三是人格与兴趣测验,主要是了解有关个人情绪、动机、人际行为、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情况。在社区研究领域,测验法可用于社区成员的交往距离、满意程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总体而言,社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在实际社区研究当中,方法的采用实际上就是一个综合运用过程,即诸多方法往往渗透在某一个研究过程当中,很少有单一研究方法的现象。为此,社区工作者必须在掌握科学方法论的同时,熟悉各种一般的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1] 此处思路得益于梁祖彬(19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