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历史进程,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生存境遇(context),是人类不可逃脱的命运和无法逆转的过程。[5]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就像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重大转型的影响一样,有学者称其为第三次社会转型。[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种新兴的强大力量,与其他新兴力量一起正在改变着21世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7]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都无法摆脱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全球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学者们描述和认识人类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成为一个合法的知识对象”[8],成为各个学科认识和分析当代问题的重要坐标。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一直以民族国家作为分析框架,“因为国家构成了一个假想的无须证明的框架,作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的种种过程便发生于其间”[9]。澳大利亚学者霍尔顿认为:“在过去的150年中,以民族为重点,已经建立起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科学的分析框架。”[10]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社会科学传统的“民族国家分析框架”面临着许多问题[11],需要寻找新的研究参照点。正如国内有的学者所言,“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和学术现象,正在重塑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学术研究,改变我们的思维所赖以参照的坐标系,要求我们同时具有民族性和全球性的双向思维”,“全球化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生活,正在改变着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12]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一些学者呼吁社会科学要进行“范式革命”,即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的分析单位和思维范式要从传统的“民族国家分析框架”向“世界体系分析框架”转换,确立起全球思维范式,从“地球村”角度看问题。也就是说,社会科学家要将全球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预设因素[13],着眼于全球相互依赖的视角去研究问题[14]。意大利学者M.I.康帕涅拉明确提出:“全球化是在特定条件下思考问题的方式。当一些问题在单一的控制、决策、制度和系统单元的界限内不能解决时,它们就是全球性的。”[15]贝克也认为全球化使社会科学具有方法论革新的意义:“由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在它们的所有范畴内都出现了与此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以前把民族国家与社会当作地域上用边界相互隔离的组织与生活单位,现在这种基本设想结构不断崩溃。”[16]“社会科学必须在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摆脱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固定模式,在方法论的世界主义的框架内重新定义和重新设计。”[17]国内学者杨雪冬也认为,全球化理论的发展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革新,它要求必须摒弃国家中心论、欧洲中心论。[18]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加入WTO后,广东通过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广东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的前途命运也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谋划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全球化对广东社会生活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正如有学者所言:“全球化在社会财富不平等、工作方式的变化、知识经济对工作的意义和用户至上主义与在消费中的学习等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教育实施和实践的方式,且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将会塑造我们思考教育的方式。”[19]国内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对教育发展的研究除了教育现代化范式研究外,还应向教育全球化范式转变。[20]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思维范式转换和创新,即以全球化作为认识和分析广东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和参照坐标,以全球化时空和视野去把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趋势与动向,了解全球各地教育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措施,并以此作为自己发展的参考,在此基础上开创出自己的教育现代化之路。
总之,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变量[21],以及分析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和视角。基于此,本书将把全球化作为研究广东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影响变量和理论分析框架,从全球思维范式角度揭示出广东区域教育现代化所产生的结构性变化和发展趋势,从全球视野这一方法论视角[22]来审视和定位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位,确定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改革创新重点,从而为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发展做出新的贡献。[23]正如冯增俊教授所言:“建立区域现代教育体系,并非只是某种教育形式的改变,更不是那种对教育行政区域的行为垄断,而在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的未来长远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是在移植、模仿和学习他国先进教育成果的一定积淀的基础上新教育的生成,也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和对现代教育深入探索的成果体现。”[24]
二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国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国的大量资本流入广东,使广东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GDP达52694亿元,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万元,折合为7000多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行列。当前,广东经济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根本性变革,即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进入真正的经济起飞阶段,即以技术进步为核心和动力的经济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25]认为,在经济起飞前的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数量的投入;在经济起飞的早期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增大,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经济起飞的中后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最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最大。按照当代国际工业化标准,广东大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这些都凸显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也是以推进经济增长为使命。[26]正因如此,只有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广东才能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根本性转变,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相关研究也表明,国运兴衰系于人力资本的强弱,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现代化后进国追赶上先行国的三个成功范例,它们均是依靠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才使经济追赶上发达国家的。[27]基于上述考虑,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迫切需要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创新人才。
另外,从国际发展经验看,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递减的趋势,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广东的发展目前也正处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从“拼汗水”“拼体力”向“拼知识”“拼智慧”转变,但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教育是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源泉,高等学校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科技资源丰富,在打造地区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起着“发动机”的作用。为此,广东必须大力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步伐,全面提升全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