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环境下我国综合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个体模式数字档案馆建设面临的困境

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建设模式。如根据建设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综合档案馆、专业性档案馆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馆;根据项目是否外包,可以分为自建模式、外包模式和混合模式;[1]而笔者根据建设中各档案馆的合作方式,将其分为个体模式和联合模式。我国绝大多数综合档案馆采用个体模式来建设自己的数字档案馆。这种模式对于单个档案馆来说有功能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不足。

1.缺乏规划和整体意识

从全国范围来看,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各级综合档案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绝不是一个档案馆的任务。它涉及与其他的业务系统数据的交换,涉及各数字档案馆之间信息的共享,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表现为:第一,对数字档案馆的总体功能缺乏规划,如数字档案馆和电子文件中心、登记备份中心、灾备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的关系是什么?数字档案馆的功能是什么?如何实现最大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理清;第二,各个综合档案馆之间缺乏合作,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政务等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合作。个体模式下的数字馆建设,还是各自为政地模拟手工管理模式,对于网络系统下的合作机制缺乏研究,在电子档案的来源方面,主要还是以数字化纸质档案为主要来源,对于电子政务和其他业务系统中形成的原生电子文件的收集缺乏关注。在电子档案的共享利用方面,还是以内网的查询管理为主,无法满足跨档案馆的信息共享,更无法满足广大人民通过互联网查询的需求。缺乏规范和合作,造成了数字档案馆建设中项目的重复建设、资金投入大、效益低下等问题。[2]

2.个体模式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人才缺乏

网络环境的发展,数字档案馆建设变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档案业务知识,更涉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不仅要了解档案业务流程,而且要熟悉电子政务及其他业务系统的构成。因此,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既要懂档案业务,又要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其他系统的流程。在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开发、管理、运维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但由于我国大多数综合档案馆的人才缺乏,无法在数字档案馆系统开发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往往只能外包给一些软件公司,这样开发出的系统适用性差,不能满足数字档案馆的业务需求。同样,由于技术人才的缺乏,在以后数字档案馆系统的管理运维过程中,也常常出现问题,造成数字档案馆系统经常处于故障状态。

二 云环境下数字档案馆建设模式的转变

2006年,随着Google推出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就得到了众多IT企业的积极推进,它们不断探索和推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服务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端已经从计算机延伸到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如手机的地图查询、手机的语音输入等,虽然手机本身运算存储性能不高,但利用远端“云”的高速处理能力,只要手机满足与远端“云”输入输出数据的交换要求,便能得到理想的结果。2010年,以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推进了数据智能挖掘和分析发展,为基于数据服务的企业和部门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云计算技术将分散的数据整合为一体,提供更加专业化、高效化的服务,它在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专业分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营运成本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必然要顺应这一技术发展趋势,由个体建设模式向云模式发展。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云模式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将过去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的单个模式,整合为一体的模式;是一种由云计算服务商、电子政务平台、档案馆相互合作的模式;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按需定制的、更加高效的模式。云模式的数字档案馆是解决数字档案馆建设缓慢问题的关键钥匙,是我国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