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献综述
(一)既有文献对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专门论述有些单薄,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和框架
关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著作不时得见,但以笔者的学术视野所及,关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著作则如数家珍,专著就更为寥寥,仅有一本。学界关于此一主题的论述,大都散见于各类著述的章节之中,缺乏系统性研究。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陈舟研究员根据其与当代美国17位著名学者的对话整理而成的《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一书,由于访谈对象大都是学界名流,因而,他们关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权威性,其中不乏见解独到、发人深省的观点,如美国不应到处树敌、中美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战略利益、国家利益具有层次性;由于访谈对象并非一人,而是多位,所陈观点各异、视角多重,如在“台湾是否为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的争鸣中,不难窥见各位大家鲜明的学术个性。并且,该书论题全面,视野宽广,美国外交思想、美国外交战略、美日同盟、中美关系、台湾问题等热点问题皆赫然在列。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心伯教授所著的《太平洋上不太平:后冷战时代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通过对美国官方文件以及美国朝野的相关辩论的准确解读,主要评述了美国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美国亚太安全战略,对其中一些重大问题,如预防性防务政策、美日同盟的调整、克林顿政府的对华安全政策、小布什政府亚太安全政策的调整等做了深入剖析,动态地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亚太安全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主编的《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时事出版社,2008),全书分为四个单元:美国与东亚战略格局、美国与东亚安全、美国与东亚经济合作、美国与东亚政治发展。具体来说,第一编从中美战略关系的前景、“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演变、美韩关系的调整以及美国与东盟的关系来阐发美国与东亚战略格局,这一编主要着眼于美国与东亚主要力量中心之间的关系;第二编从美国在亚太地区军事部署的调整、美国与朝核危机以及美国与东亚能源安全来论述美国与东亚安全;第三编从美国与亚太经合组织、美国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中美经贸关系来阐述美国与东亚经济合作;第四编从美国与战后的东亚政治发展进程、美国与东南亚伊斯兰世界以及中国政治发展与美国的反应来阐释美国与东亚政治发展。全书先对全局进行总论,再按照问题领域的类别分别进行表述,方方面面,均有涉猎。
(二)多数文献将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分成诸多板块进行研究,缺乏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
关于美国亚太战略的专题性研究颇多,部分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细化,但多数文献只涉及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微观层面,缺乏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全景式审视和整体性把握。由于关涉的著述极其庞杂,每个模块下仅举出一例以作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陶文钊主编的《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2007),首先阐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战略安全问题、台湾问题、经贸问题、人权问题等。该书对冷战后中美两国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矛盾、纠葛和较量做了精彩的描述和论说,其中不乏针锋相对时的几近摊牌,以及相互妥协时的柳暗花明。该书接着论述了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国内因素,主要包括国会、利益集团、思想库(智库)、媒体等。对这些因素的内部构成、信仰基础、作用机制、造势能量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以若干案例的解剖,形象化地展示了这些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力度。如媒体在“李文和事件”中的无中生有,思想库在“中国威胁论”上的推波助澜,利益集团在“最惠国待遇”上的歇斯底里。
美国史汀生中心东亚项目高级研究员、东亚研究室主任容安澜所著的《悬崖勒马:美国对台政策与中美关系》(贾宗谊、武文巧译,新华出版社,2007),详尽论述了美国历届政府对台政策的嬗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深刻影响,全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展开的外交互动,透析了美中达成微妙平衡的曲折经过、内幕背景和深层原因,并预期了台海博弈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巨大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传剑所著的《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对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考察,并对这一政策的内容和结构展开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目的是认清冷战后美国朝鲜半岛政策的实质,并为中国未来朝鲜半岛政策的选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作者认为,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体系,这一体系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适应,并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规制”朝鲜,消除“朝鲜威胁”;“规制”半岛周边相关大国,消除任何一个国家谋求地区主导地位的威胁。
(三)有些文献只是将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缺乏深入洞察和透彻解析
有些著述针对更长时段的美国亚太战略进行宏观把握或将冷战后美国亚太战略置于其全球战略的框架之下加以剖析,但由于篇幅所限,对此一论题的析论均感不够深入、浅尝辄止。而运用地缘战略学透析本论题的文献并不多见、尚嫌不足,因此,有待加强。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学功教授所著的《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将目光从二战后一直伸延至冷战后,其中关于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阐述,突出了老布什和克林顿两届政府构筑“(新)太平洋共同体”的战略延续性。由于该书作者的学科背景(美国史研究)所限,该书重心放在了对冷战时期美国东亚战略的阐述上,对冷战后这段时间着墨不多、下力有限。
山东大学的怀志霄于2008年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由于主要论述的是从太平洋战争后期到二战后初期的美国东亚战略的转变,与本课题的时限不同,所以不加赘述。虽然如此,这篇论文中仍有两点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一是美国早在二战后初期,就认识到应使日本成为保卫美国东亚利益的西太平洋安全体系的基石,这符合美国长远的战略利益;二为美国构筑环岛防御线的行动自二战后初期就开始筹划部署,在冷战期间始终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一进程一直延伸到冷战之后。
罗伯特·阿特所著《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一书,考察了美国大战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剖析了美国在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21世纪里规划大战略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指出了为维护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与重要利益方面最为深谋远虑的大战略模式,并在与其他看起来行得通但缺乏吸引力的诸般战略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性干预战略。论证了美国应当对东亚地区实施军事控制,但反对美国追求全球性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