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2017年初拿到《中国残障观察报告2016》一书之际,萦绕我很久的困扰终于爆发。“残障观察丛书”第一部作品印刷出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包括出版社、编辑和我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在一种莫名的力量的驱动下,伴随懵懂和这种困扰一步步向前迈进。
当这种困扰还没散去的时候,《中国残障观察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的撰写已然来临,一开始我选择了躲避。
从2014年开始撰写年度报告,迄今已是第四个年头,每年十几万字的落笔过程,验证了写作是一场清心寡欲的修行。但我并没有因此得到身体和心灵上的解脱,反而各种枷锁和限制越来越多。身体上的疲惫是长期写作带来的必然后果,可这心理上的困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客观上,无法停下的行动的脚步和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使我没有集中、安静的写作时间,每每只能挑灯夜战。虽然出版社的老师一直在给予我温暖的鼓励,但这似乎接近常态化的写作竟令自诩勤奋的我萌生了某种惰性,更何况还有难以名状又如影随形的困扰搅动着我的内心,躲避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可躲避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我再次拿出2018年1月就已经罗列完毕的《报告》的写作清单时,已经是5月底。躲避了4个多月,最终还是要面对。那么,我这是在躲避什么呢?我在躲避对自己的困扰,可这困扰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要有这份《报告》?在我的主观期待中,希望《报告》成为残障者的主体意识觉醒和残障权利意识启蒙的工具,特别是残障社群。那么,“主体意识”到底指什么?判断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有没有“主体意识”的标准是什么?就算残障社群的“主体意识”觉醒了,有何现实意义和价值,或者即刻能得到什么实惠?等等,这些问题,我知道是需要向读者或者影响的对象说明的,但我说不清楚,或者没有系统性地阐述过自己的看法。我只是以自身的行动为基础,一味地记录、思考、写作、出书,以为这些努力会唤醒残障社群的“主体意识”,每年这样的知识生产过程是不是我的一厢情愿,我困扰着。
对于《报告》,我又是谁?我是主编和主笔,没错,这不用解释。但在社会建构或意识形态中,我是残障者,是受益者;在残障社群运动中,我是残障DPO的领导者,是社群倡导者;而在这类出版物中,我似乎应该是个研究者。作为受益者的时候,我时刻谨防,无论我是从哪里来、怎么来、来做什么,我就是残障者,天然的弱势群体,你们必须正视我,善待我,我这么写是为了残障社群好。作为倡导者的时候,我时刻保持清醒,无论谁把我当作社群领导者,当作社群的代言人,当作为残障发声的被神化后的领导者,我不需要一个标签去丰富我的实践,而是需要一个去标签化的状态。作为研究者的时候,我时刻提醒自己,无论我做何种观察和记录,不要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和“文化自觉”,不要被既有观念利用,被现实的利益融化,最终反倒固化已经十分严重的刻板印象和社群现实。我到底是谁呢?我困扰着。
我能否支撑起《报告》?虽然在2016年度的报告中,残障观察CDO这样一群人已经开始为中国残障观察报告的思想和文字贡献力量,但这是我的主要职责,每年大部分文字自然出自我之手,在吸收集体的营养后,能否原样呈现,这是我对自己产生怀疑的一个方面。另外,从书名看,“残障”这一异质性极高的群体,如此庞杂,每年我对谁观察,要不要分类,该怎么分类,是仅以残障类别进行分类,还是以议题进行分类,彼此间应如何组合才能使论述更为条理,不会顾此失彼,从而使读者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残障社群当下的真实状况。书名中“观察”二字所代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是“无预设研究法”还是“拼图研究法”,在事先没有假设,甚至没有研究题目和结构,只是把每年发生的事实提炼出很多“小组合”,再把它们拼成“大组合”,但这样做的后果是碎片化的,难以集中,我困扰着。
《报告》的效果会不会适得其反?我的预期不再多言。而我大胆运用评论形式的写作手法,包括现实罗列、问题提出、监督评论、倡导呼吁等。为残障社群的权利鼓呼,理所应当,但我对具体问题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没有定量研究,所做的描述和分析又带有局限性。即使我尽可能多地了解问题发生的内在逻辑,我的描述和分析依然会非常空泛,大多数情况下还不能给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那么势必造成一些“就我明白”“负能量太多,不利于团结”“只批评不建议等于没事找事”等印象,由此引起社群、同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的反感,本来的期望成为距离产生的原因,我也掉进了“政治正确但对方就是不改”的怪圈,我困扰着。
除以上基于《报告》所产生的困扰之外,基于我个人产生的困扰也不少。
我的学识困扰着我。我认为我是刻苦的,哪怕这种刻苦的动力仅限于完成每年的残障观察报告,但我仍然要不断学习,因为一旦停止学习,别人眼里的残障DPO的水平就是这么差,现实社会中残障社群被矮化或“被励志”得无所不能的形象,不自然地就跳出来了。我当然不怕这样的贬损,或者说我在正视这样的欲望,不然也不会在这里写出来。
我的所见困扰着我。《报告》的内容除了靠日常的积累,还靠我们展开的项目和活动中的收获。如果没有这些所见,我的眼界一定会变窄。但边做边观察边思考,着实艰难,精力也在分散。说到底,就是没钱的时候我还会思考吗?可有钱就一定会思考吗?
我的人情困扰着我。越深入问题的核心,越能推动现实的改变,越能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和人性。这些人又都是各行业里的熟人、朋友,甚至是资助者,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与我之间又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结。关系的平衡、问题的提出、行业的发展最终落到人情上,剪不断理还乱。但《报告》要忠于现实,这活儿自然也是我干。
我不想再肆意放纵我的困扰,但我明确,这些困扰还在持续增加和变化。因为当我带着这些困扰上路,继续开始2017年度报告的撰写时,困扰中的疑惑和问题,有的清晰了许多,有的依然混沌,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虚情假意。我不需要去摆脱困扰,它会始终伴随我,我更应该感谢它时刻在我身边,与它相处并记录下它的变化,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如今,写完2017年度报告,我更喜欢和享受这场与困扰的恋爱。于是,我“春心”萌动又迫不及待地告诉你这其中的经历。
对比2016年度的报告结构,2017年报告在结构上最大的变化是将“权利事件”从“监测分析”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章。如此安排,一方面得益于2017年度的“权利事件”新增“心智障碍十大权利事件”,内容更加丰富,覆盖面更加广泛。另一方面,2016年度报告将“权利事件”放在第一部分“监测分析”中,除造成该部分与其他章节在文章结构上产生混乱之外,其以“事件”为主的内容也与“监测分析”其他章节的主旨不同。现在将其分离出来,也有效仿和遵循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八条提高认识之意。同时,蔡聪从2013年开始主持“权利事件”的评选,如此终于也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对比2016年度的报告内容,2017年度报告在内容方面更加明确“行动研究”的部分,将以某一具体权利为主题,收集民间的研究报告,以备未来参考使用。做此安排的主旨,即达成未来的行动研究,基于《公约》第十条至第三十三条之具体权利的章节布置和命题,使民间研究的目标得以明确和集中。2017年度报告,率先选取《公约》第二十四条教育之融合教育作为该部分的主题。在此,我诚挚地感谢全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联盟理事长戴榕女士、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理事长李红女士的鼎力支持,她们所贡献的《适龄残障儿童入学状况在线调研报告》、家长组织发展的相关行业报告及基于融合教育的全国两会提案等,不仅坚定了我们在“行动研究”部分做此安排的决心,更是代表心智障碍领域对《报告》及残障领域行业发展的支持。
除以上两大发展变化之外,2017年度报告呈现几大看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梳理发展历史。分析现实状况无法忽视历史发展的脉络,但遗憾的是,我就某一个主题所做的历史事件梳理很是欠缺,对其理解、分析会有失偏颇。于是,借“关联词”做相关整理,以此呈现更为完整的议题走势。
第二,整理民间事件。以“一加一”这一残障DPO所发起、创立的民间事件为例,通过对其整理,梳理出中国民间残障领域自2006年进入《公约》时代之后的行动逻辑和行业发展脉络。
第三,复盘趋势猜想。以2014~2015年报告的趋势猜想为基础,对其进行回顾和反思、复盘和检验、效果评价、原因分析,以期为未来的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指导。
以上2017年度报告的变化和安排,仅仅是基于对以往的实践所做的判断和选择,至于是否妥当,有待读者和同人予以评判。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以使《报告》更臻于完善。
最后,为2017年度报告的撰写贡献智慧和行动的各位老师,崔凤鸣、马志莹、丁雨婷、李学会、马腾、李冰,必须感谢但不多言,我知道你们已经给我太多的鼓励和支持。更要感谢的是和我常年一起工作的伙伴、战友、兄弟蔡聪,分担了很多日常的工作以保障我充足的写作时间。
每每至此,内心总是不舍,想有更多的吐露。然,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想该如何收尾之时,随意翻看去年的文字,忽然发现此刻的心境如同那时,故不再犹豫,结尾部分稍做修改,以表归零之意。
观察、记录、思考是自我发展的方式,也是参与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行动,我们扇动翅膀不是期许风暴,而是为生命奔跑。在记录和分享心路历程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思考者、呼吸者、奔跑者……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感谢为《报告》供稿的所有作者,感谢那些在2017年度为中国残障领域发展进行实践的人。无论对错,也没有对错;是否刺痛,也无所谓刺痛;或许改变,也不止于改变。“改变,不只是我”,是我们的口号,也是《报告》的践行诺言。“残障是人性的尺度”,是我们的警示语,也是《报告》的精髓。下一年,我会一如既往地在此等候!
当下别过,明年再见!
解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