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升级具体路径的判断逻辑
产业存在的基础是拥有相对比较优势,而升级的根本动力来源于维护和创建其竞争优势(于良春,2002)。产业由当前的状态转向下一个状态的路线,就是升级的路径。如何来判断产业升级具体采取的路径?基于产业比较优势的演化逻辑,本部分拟从微观视角,探讨某一产业升级具体路径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一 方法一:权衡辅助性资产和技术壁垒影响
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基础动力,而辅助性资产[3]是产业技术创新成功商业化的条件之一,综合考虑辅助性资产对产业升级的不同影响程度(排他性特征,获得程度的难易)和技术壁垒[4]的特征(被突破度,进入壁垒高低)二维因素,对不同产业进行分类。基于此,根据辅助性资产能否被替代和技术壁垒是否难以突破,形成矩阵排列的产业分类布局图,以此来判断产业升级的各种具体路径。
1.研究前提:辅助性资产和技术壁垒影响产业升级的机理
产业升级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熊彼特,1912)。根据技术先驱优势(Robinson and Fornell,1985)理论,技术先行国往往具有较强的先驱优势,以至于能够通过构建技术壁垒令竞争对手无法或难以仿效,自己长期控制市场,获得持续的创新盈利和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在存在这种技术壁垒的产业中,先动者和后动者区分得非常清楚。后动者或无法通过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5]实现模仿创新,或虽然可以模仿但模仿成本高昂,以至于被先动者长期“锁定”;即使购买引进这项技术,也会充分考虑国内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而先行者能够长期维持技术领先优势效应。
辅助性资产是特定用来辅助和支持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让新技术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资产,能够加速产业升级和发展。产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需要辅助性资产。这意味着,技术先行者只有同时拥有辅助性资产,才能有产业优势和获得创新利润。Mitchell(2001)认为,率先开发技术的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基本前提就是拥有不可模仿的特定辅助性资产,只有研发技术而缺少辅助技术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资产,此项技术创新不会成功。因此,技术先行者在把新技术转让给后发者时,必定会考虑自己是否拥有新技术商业化所需的特定辅助性资产以及有多少企业能够模仿和利用新技术。并且当产业存在非技术的进入壁垒时,譬如经营特许权、行业许可证、营销渠道、客户资源、品牌效应等,这些非技术性壁垒共同构成该产业新技术市场化不可或缺的辅助性资产,提高了产业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者的在位优势(David,1994),辅助性资产就呈现出排他性特征。例如在移动通信产业,由于网络外部性和锁定效应,拥有庞大客户群体的企业会“在位者通吃”,缺少这些辅助性资产,对于后动者来说即使拥有了新技术也很难突破市场化门槛(黄先海,2015)。
2.判断逻辑:辅助性资产和技术壁垒背后的产业合作博弈
在现实中,技术先行者研发了新技术并在本国实现了商业化,但不能说明他们拥有能在其他国家实现技术市场化所需的辅助性资产。由于后发国家的产业一般具有配套新技术市场化、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销售产品所必需的特定资产,当跨国企业进入后发国家时,与原有在位企业进行合作通常是有利的。但是,一旦某产业的辅助性资产很容易获得时,合作联盟就有可能随时破裂。通常情况下,产业的技术壁垒控制权更多地被掌握在发达先行国家手中,发达先行国家很容易成为新技术的先动者,而后发国家更多地拥有市场资源等特定辅助性资产资源,即所谓的技术后动者。围绕辅助性资产和技术壁垒这两种资源,发达先行国家和后发国家展开了产业合作博弈。
当某一产业在国外发达国家市场上出现了新技术,后发国家产业面临着自主创新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创新方式选择,而技术先行国家的企业面临着独立开拓市场或与后发国家企业建立联盟的战略选择。对于技术壁垒的控制者,其建立联盟的目的是从联盟伙伴方获取自己欠缺的资产来弥补“资产缺口”,以准确识别和了解目标市场,有效降低突破性创新面临的巨大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对于辅助性资产拥有者,通过建立联盟是弥补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及时掌握和应用前沿技术,以显著降低自主创新所带来的技术不确定性风险(高峻峰、蒋兰,2014)。由于不同产业的辅助性资产性质存在差异,技术先行国家在不同产业领域设置技术壁垒的高低不同,由此形成四种产业特点,如图3-2所示。
图3-2 基于辅助性资产与技术壁垒特征的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3.结论展示:产业升级路径导向
通过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围绕着辅助性资产和技术壁垒两种资源展开的博弈,我们可来分析和判断我国产业升级的具体路径。目前来看,我国技术水平整体上处于追随国外阶段(万钢,2006),是后发大国,更多地拥有特定的辅助性资产,属于典型的技术后动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产业、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在全球加速自由流动配置,合作和竞争不断拓展和深入。因此,在对国内某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行判断时,必须要站在全球视角,进行全球价值链分析。首先要弄清支撑该产业升级的最新技术是什么,该项新技术的壁垒是高,还是低;弄清楚该技术商业化和市场化需要什么特定的资产,这种辅助性资产可获得性有多大。然后,综合该产业的技术壁垒是否难以突破和辅助性资产的可获得性二维因素,分清产业的特征(初步考虑分为图3-2展示的四种类型)。由于这四类产业的技术壁垒与辅助性资产的性质不同,产业升级路径也存在巨大差异,以此来判断产业升级可能采取的路径,如表3-3所示。
表3-3 国内具体产业升级路径的判断
续表
二 方法二:市场占有与技术能力的比较
产业存在的基础和升级的动力是企业,产业升级问题离不开对其微观主体企业升级的研究,而企业升级的动力主要是维护和创建竞争优势,获取更多的利润(Coase,1937)。这里将以比较优势演化为背景,以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护和创建为基础,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试图通过分析产业的市场占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判断产业升级的路径。
1.研究思路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设计和营销,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不断向产业价值链的设计或营销端转移,是产业升级的最终方向。尤其是,销售中的OBM,是最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环节。Michael 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是由每个从事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处在OBM这一环节的企业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控制及占有能力。发达国家产业演进升级的规律表明,产业发展和升级通常从加工制造的低附加值环节向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的高附加值环节转换,最终实现功能升级、链条升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的升级,要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向研究升级端走;要么增强市场控制能力,向营销端走。这样,可以通过观察某一产业中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来分析判断产业升级的路径。
2.基于市场占有与技术能力视角的产业分类
综合产业中企业的市场占有(高,低)和技术能力(高,低)二维因素,对产业进行分类,形成二乘二阶矩阵图,如图3-3所示。
图3-3 基于市场占有与技术能力视角的产业分类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在图3-3中,象限I代表产业具有较低的市场扩张能力和较低的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产业最初时期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象限III是企业升级的目标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企业拥有高水平的市场扩张能力和高水平的技术能力。
3.对产业升级路径的判断
路径C代表产业通过提高市场能力来实现升级,路径B代表产业通过提升技术能力实现升级,路径A代表产业通过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双重提高来实现升级。那么,判断某一产业具体走什么样的升级路径,首先要先分析该产业的属性,是更具有市场扩张方面的优势,产品占有很大的市场规模;还是更具有技术方面优势,掌握该行业的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来分析其升级路径。
那些市场扩张优势明显的产业会沿着路径C升级。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专注于对产品的市场营销和品牌运营上,将之前所从事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给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而自己主要从事产品的营销和推广,拓展市场,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如图3-4。按照这个路径进行升级,需要建立完善的全球物流网络配送体系,提升产品运输、配送的效率和速度。
图3-4 基于市场扩张的产业升级
资料来源:张银银、黄彬:《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3期,第107~109页。
那些技术创新优势明显的产业会沿着路径B升级。提高其生产技术,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实现向“微笑曲线”左端上游环节攀升,其方式可以通过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利用知识和信息溢出、学习效应等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设计的能力。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先是模仿性创新,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进行自主创新,如图3-5所示。
图3-5 基于技术轨道的产业升级
资料来源:张银银、黄彬:《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3期。
那些市场占有和技术能力优势均不明显的产业会沿着路径A升级。产业既要扩张市场空间,也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加强创新能力。两方面并不是相互背离、相互排斥的,可以相互促进,通过将两者结合实现整体升级。
三 方法三:基于技术距离视角的分析
产业升级存在一个最佳距离,这个距离在不同的产业会有所不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产业升级的距离,由产品间的技术距离所决定。产业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产业升级,还是产业间的升级,取决于产业链内部各环节间的技术距离和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距离的大小。
1.理论基础:产业升级的方向和产业升级的路径由技术距离所决定
根据产品空间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依赖于一国产品空间的密度(豪斯曼和科林格等,2006),产品空间内各个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性(豪斯曼和伊达尔戈等人将其界定为“相似性或邻近性”),会显著地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且,产品空间具有高度异质性与不连续性,技术距离所带来的产品跳跃成本以及各种外部性风险,会制约企业家自主发现活动,进而影响到产业升级的路径。
2.分析逻辑:产业链内部各环节间的技术距离和产业链之间的技术距离的比较
某一产业究竟是要优先进行产业内升级进而推进产业间升级,还是优先进行产业间升级进而推进产业内升级,是由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距离决定的。
3.路径判断: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
如果产业内升级的技术距离大于产业间升级的技术距离,该产业会优先发生产业间的升级,实施产业间优先升级分岔的做法。如果产业走产业内升级的路子,就会很容易出现产业升级的断档。反之亦然,如果产业间升级的技术距离大于产业内升级的技术距离,该产业会优先发生产业内的升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产品空间相对稀疏的国家,产品空间不连续[6]。产业内升级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存在分岔现象,此时产业升级就从产业内升级转换为产业间升级,接下来可以利用产业间升级促进产业内升级。这种产业间优先升级分岔战略,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出口激增的主要力量。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仍然要推进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战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走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