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劳模人物传(黑龙江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丁福海

丁福海,男,1958年8月出生于吉林伊通,回族,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是哈尔滨轴承厂南直分厂一车间投料工段的一名车工。1982年,丁福海毕业于哈尔滨轴承厂技校,入厂以来,他兢兢业业,把持之以恒的奋斗品格同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结合起来,给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连年刷新生产纪录,在厂里生产竞赛中曾经20多次荣立一等功。1989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会上,丁福海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从1982年9月至1988年上半年,6年如一日,丁福海累计完成13年定额工作量,给工厂创造产值63.4万元之多,节约各种刀具、材料累计价值达5.5万元。[32]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丁福海多次荣立一等功,连续6年获得厂先进生产者和生产者标兵荣誉称号。1988年11月,他获得由哈尔滨市政府授予的哈尔滨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88年12月3日,哈尔滨市总工会作出《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向丁福海学习活动的决定》,号召职工们学习丁福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争做丁福海式工人,为哈尔滨市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89年,丁福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丁福海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耐劳、拼搏大干,连年刷新生产纪录,在入厂头一年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顺利完成了既定的工作量,以后每年生产任务都超额完成50%。1988年9月,他原本计划完成4万件“201”轴承外套的加工任务,实际则大幅度超额完成生产计划,加工了16.2万件。丁福海从事的多轴车车工工作是十分辛苦的,浑身上下沾满机油,上一次料要提拿二百多公斤。他成年累月地坚持加班加点工作,特别是在电力不足或生产任务紧的时候,一干就是十二三个小时,甚至像这样连续工作一个月之久。为了多抢时间多干活,提前达到定额工作量,他经常带三个饭盒上班,也就是说每天在车床边吃三顿饭,“陪同”车床一起工作。丁福海怕耽误时间,他甚至不坐通勤车,尽管家和工厂之间相隔几十里路,他仍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班。1988年11月的一天,丁福海所在的一车间一片漆黑,他摸着黑在那擦车床,尽管从昨天晚上12点干到现在,却是疲惫中夹杂着兴奋,原本要求的工作定额是1670个轴承外套,他不仅超额完成了工作量而且高达7000个。入厂第一年,他完成生产计划的100%,第二年、第三年完成150%,第四年、第五年完成200%,第六年完成250%,1988年前9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300%。可以说,丁福海同志对待生产的态度就是和时间赛跑,超越时间前进。就像他说的,作为一名工人,就要把活儿干好,“生产才是一切财富的根儿”[33],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富强的基石。

丁福海同志不仅踏实肯干,而且勤奋好学,敢于创新。为了多干活,干好活,他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中总结出先进的工作方法,改造和创新了6种12把刀具,使之干起活来多快好省,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定额的翻倍。之前,哈尔滨轴承厂接受一个外国代表团的参观,他们嘲笑中国工人们仍然使用2.8毫米的切断刀进行操作。原因就在于用这些刀进行操作不仅切口大,而且会造成钢材的浪费,这样的工艺远远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的技术水平,相比之下,当时这些先进国家已经在使用2.0毫米宽的切断刀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使得丁福海下定决心要革新这种落后的切断刀,争取早日赶超国际刀具的先进水平。丁福海为了给工厂和国家节约资源,还联合一名高级工程师齐心协力搞研究,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一鼓作气研制成功了1.5毫米切断刀,该项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丁福海也成为率先使用这种刀具的人。丁福海勤于机床性能的研究,反复进行试验去检验。在可控范围内,他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现有的技术水平大胆地调整了机床,把车削速度由每分钟30.5米提高到每分钟42米,使得生产效率实现了新的突破。按照原来的技术水平,人均每小时的工作量是320件,经过这项技术革新,丁福海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达480件。就这样,丁福海注重在“巧”字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技术操作水平,每天完成的工作量是生产计划的2倍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同时,丁福海还是节约的模范,他始终把勤俭节约当作自己的本分。他总是从点滴小事着手,别人使用过的,甚至是报废的工具,他就拿回来进行修缮和改造,继续使用,想着法儿地节省。正如他曾经说过的:“能节约一点是一点,能多干一个是一个,这才尽到了一个工人的本分。”[34]丁福海车床上所用的切断刀是一种并不紧缺的刀,按照厂里规定和加工产品的技术要求,这种刀用到两三寸长就得替换下来,改用新刀。但是,丁福海对刀具的使用非常节省,坚持使用入厂之初领过的切断刀,并且自1983年以来,坚持使用别人用过的甚至是报废的旧刀板。起初,其他同志还不能理解丁福海的这种行为,时间一长,大家都跟着学起来了,以至于后来旧废刀在车间也不好拣了。另外,丁福海针对每吨价值6000多元的原料轴承钢管,为了节省材料和资金,他研究出把切断刀磨窄0.3毫米的办法,平均每车30个套圈就省一个套圈。仅这一项,他就多生产出108350个套圈,节约钢管4400多公斤,多创造价值19495元。从1982年到1988年6年时间里,他节约了1150多把刀具,节约的各种刀具、钢材等累计价值达5.5万元。丁福海同志不仅单独搞科研,而且还能鼓励其他员工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他的带动下,职工积极性得以提高,每个工人都能顺利完成,甚至是超额完成既定工作量。

丁福海总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对待生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有了大家才有小家”,可以说这是丁福海始终坚持的原则和信念。他无时无刻不关心着生产,总是早出晚归,在工段里忙前忙后。他很少能抽出时间陪陪家人,甚至有的时候女儿生病了,他也忙得抽不开身前去照顾。丁福海身上承担着儿子、丈夫、父亲等多重角色,他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十分愧疚。更进一步说,他是把这份对家人的责任投入到生产之中,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企业和国家,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人们鼓足干劲搞生产,只有企业和国家发展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不仅如此,丁福海从不追求安逸和名利,而是把艰苦的工作岗位作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理想和自我价值的落脚点。多年来,他放弃当班长、上工学院学习、改换工种等机会,坚持在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劳动。即便是在金钱面前,他也从不动摇。1988年8月,他还主动把由于统计员计误而多发给他的360元钱退还回去了,表现出崇高的思想境界。

在影响哈尔滨市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工业占据着主要地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市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总览全局,确定了“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四个基地”[35]的总体要求,旨在大力发展工业,实现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促进就业,提高职工收入水平。而丁福海同志作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表率,能很好地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带动大家团结奋进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他的那句话——我是工人,就要把活儿干好,时刻激励着工人阶级的每一员埋头苦干,不断前进,他是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

丁福海同志堪称生产的闯将,革新的能手,节约的楷模。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工人阶级踏实肯干、求实创新、勤俭节约、甘于奉献的高贵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丁福海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成为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编辑:田鹏颖 豆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