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与中国外交中的上海角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微言

一 改革开放四十年:回顾与展望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来,我国深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硕果累累。一些统计数据足以说明这40年来我国取得的显著成就。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仅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就达到82.7万亿元,换算为美元,达到12.2万亿美元,占全球生产总值比例为16%,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改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660元,以美元计算,为8800美元。虽然,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的1.26万美元还有一定差距,但增长幅度持续稳定,比上年增长6.3%。此外,改革扎实推进,经济增长不仅重量还重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77.0%,同比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达93.71%。

除了对内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形势同样良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实际使用外资量高达8775.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7.9%。依据海关统计数据,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27.79万亿元;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同比增长18.7%;顺差收窄14.2%。同样,WTO等国际多边机构的分析数据显示,我国的整体经济增长形势好于发达国家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结合上述数据,总体而言,我国秉承对外开放的基本思想,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虽然,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序推进,成果显著,形势良好,但我们也需谨慎面对未来发展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针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外部环境,亟须提高警惕,谨慎应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成为美国总统,保护主义盛行等现象,给经济全球化大势蒙上了一层阴影。国际社会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即使以往作为全球化主要引领者的发达国家,也率先对经济全球化表示质疑。加之特朗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让人们更加怀疑,是否经济全球化会发生倒退,全球经济社会又会不会“藩篱”林立,国家丧失彼此之间的信任乃至威胁难得的稳定与秩序。

作为国际问题研究者,我们有着深刻的感受,“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此时此刻,世界尤为关注中国将如何表态,而经济全球化又将因此走向何方。2017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明确表明了中国对于全球化的态度,举世瞩目。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总结了我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和期待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把握新机遇,防备潜在挑战,利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是实现我国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保障。

二 参与全球治理 分享中国经验

本书旨在以国际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体到上海本地的实践,回顾和总结中国学者视野下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全球治理出力出策。在世界经济低迷期内,中国经济却保持了相对高速稳定的增长,受到世界瞩目。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倾听、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因此,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也成为我国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方式。此外,及时做出阶段性总结,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未来工作所必需的。正如2017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本书重点放在对外开放方面,感受上海在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方面所做出的诸多努力,把践行的理论和具体实践放置到国内层面、国际层面上,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去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作用和意义。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是国际问题的核心范畴,政治与经济相互补充、相互解释。在经济学意义上,开放经济(open economy)指“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在国际政治学意义上,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倡导的开放,是不对称的、非中性的。开放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在一定意义上是主要霸权国扩张势力,诉诸财富与权力。主要霸权国借助武力打开别国市场,掠夺财富,抑或是强迫他国加入“非中性”的经贸制度,获取不对称的经济收益。历史上崛起国的开放经济,意味着谋求市场规模效应、获取战争融资;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的开放,却是强调互利共赢,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出发,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是以塑造公正、公平、民主的开放性国际制度体系为目标的开放。这种开放具有更高的立意、更丰富的层次和更具体的举措,正如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的“开放”理念所说,我们“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因此,我们要在大国外交的战略框架中去理解上海积极践行我国改革开放思想,旨在有效配合我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政治战略的实施,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一方面,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参与全球金融与经贸事务;另一方面,上海配合我国的外交事务,作为主场外交的场所,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分享中国发展理念。

三 上海是对外开放的先锋

党的十九大报告谈开放时就指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开放平台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接这些大政方针,本书以上海的具体实践为视角,回顾这四十年在不同的层面上和不同的领域中,上海践行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所做的诸多努力。

全书共有四个部分,遵照“从理论到实践,再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基本逻辑,旨在真切反映,从中央到地方,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的诸多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皆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部分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与上海”。本部分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实践,以及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外交政策的宏伟蓝图,阐释我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的努力。收录文章的作者包括:张宇燕、蔡拓、任琳、倪鹏飞、赵蓓文。

第二部分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上海践行开放型发展理念”。本部分落脚到上海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上。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引领并践行开放型发展理念,以开放促发展。上海取得的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它对自身地处全球城市的网络节点和打造“四个中心”的准确定位;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对接我国的发展理念与国家政策,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上海未来的发展。收录文章的作者包括:吕康娟、田素华等、刘士林、王磊。

第三部分为“改革开放中的上海:全球金融与商贸的重要平台”。首先,以开放促改革。上海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对接国家战略,与世界互联互通。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上海不断谋求发展的新空间、新动力,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发展大局。其次,通过自身的改革,上海增强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力,找准定位,进一步培育和扩大金融与贸易方面的优势。收录文章的作者包括:何万篷、唐亚林、裴长洪、徐明棋。

第四部分为“配合中国外交战略:上海作为主场外交的重要平台”。“主场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随着实力的增强,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联系也日益频繁和密切。主场外交是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形象、治理方案和中国智慧。因此,办好主场外交是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的重中之重。上海承担了中国主场外交的部分职能,例如,上合组织、金砖银行选址上海,上海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并通过自贸区的平台建设,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形象。收录文章的作者包括:冯维江、赵素君等、任再萍等、尹继武等、徐秀军。

作为年轻的中国学者,我们颇感幸福。我们的成长与祖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同步。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参加过不少国际学术会议之后,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强,则民强”的道理。中国学者的观点受到关注,常因世界关注中国,中国处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成就,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正如造访上海时,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个全球城市的精神风貌: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城市、重要的金融与商贸中心、主场外交的重要平台,充分践行着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以具体实践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收笔处,满是感谢。编者作为一名学界新生,忐忑地甄选文章和编写,希望绵薄的努力和微薄的功底不要影响本书的质量。书中每位作者都是值得尊重的学界前辈。在我们联络选编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在这里深表感谢。此外,还要特别感谢亚林老师、秀梅和出版社给予的帮助。

(任琳 于贡院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