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与预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1 研究内容

本书围绕上述三个主要研究目标,通过深入的系统分析,界定目的地旅游安全的概念;确定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内容;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社会脆弱性理论等,从客观视角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应用期望差异理论,从游客主观视角构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模型。使用系统动力学,探索目的地旅游安全运行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搜集数据,分别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度、游客安全感评价模型进行拟合验证检验,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对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结果做出预警。本书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

(1)诠释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内涵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对传统旅游目的地和安全概念重新审视,提出基于系统论和社会学范畴的目的地旅游安全概念,并阐释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构成要素、主要特征。通过对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理论内涵分析,概括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索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运行特征和机制。

(2)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理论架构

依据目的地旅游安全概念及理论内涵,建构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

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既体现了目的地旅游安全的客观状态,也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行为主体的主观安全需求。目的地旅游安全是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其具体包括:一个是目的地旅游安全风险入侵度—安全抵抗力的客观状态,即目的地旅游系统客观安全;另一个是目的地旅游行为主体的游客安全感评价,即目的地旅游系统主体的主观安全。因此,本书从客观和主观双重视角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的分析框架。

(3)从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视角进行客观评价研究

借鉴和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社会脆弱性理论,从客观视角,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理,阐释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运行的动力机制,研究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的入侵度、抵抗力两个子系统动力过程和因果关系模型,依此甄选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的关键变量和指标,进而设计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地旅游安全度评价模型。选取重点城市目的地,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评价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应用评价模型测算目的地旅游系统安全指数,依此进行评价和预警分析。

(4)从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视角进行主观评价研究

应用期望差异理论模型,从游客主观视角,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原理,构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期望—感知评价理论模型,提出目的地游客安全感评价的研究假设,选取和调研重点旅游城市,获取研究样本数据,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主观评价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修正。应用评价模型,测算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指数,依此进行评价和预警分析。

(5)目的地旅游安全评价研究结论与讨论

在目的地旅游安全客观和主观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继而对评价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目的地旅游安全度、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和目的地旅游安全的科学内涵、内在作用要素,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和内在机理做进一步的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