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看陇西:国家级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陇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陇西县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做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结合陇西县情,全面践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进行实践创新,重点在以下三个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宝贵经验。

(一)坚决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脱贫攻坚走在我国西部地区前列

陇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一号民生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4]要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不断进行实践创新,脱贫攻坚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模式。

1.创新核查监测的校正机制抓管理

突出精准识别、精准管理、精准退出重点环节,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探索推行“算、看、查、问、听”的摸底办法和“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精准识别程序,创新推出“一问二看三查四核”的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验收办法,全面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使全县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退出准确率均达到100%。陇西县创新“大数据+纪检监察”模式,开发建设了“陇西县扶贫民生监察大数据平台”,采用“统一平台、分权管理、信息共享、联动监督”的模式对县、乡、村、户四级扶贫惠民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并将其纳入平台监管。陇西高度关注已脱贫人口的巩固提高,认真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减贫不减力度”的要求,明确以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基数,在脱贫攻坚期即2020年前,脱贫退出人口继续享受精准扶贫政策。

2.强化多位一体的扶持措施抓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脱贫基础。全面对接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加快推进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引洮供水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道路改造、危房改造、易地搬迁[5]等方面一大批项目顺利实施。2015年以来累计完成危房改造7884户、搬迁贫困户6450户、自来水入户2.46万户,改造升级电网1123公里,硬化砂化村组道路563公里,全县农村D级危房基本消除,贫困村安全饮水、动力电、通信、道路通畅覆盖率均达到100%。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

突出到村到户,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产业带贫能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有效利用为纽带,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因村施策发展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土地营运型、服务创收型和项目支撑型等村级集体经济,打造股份农民,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2018年底前将消除107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

加大扶持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扎实推进“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确保政策精准落实到村到户。全面推行“5532”“5522”“5412”“5312”[6]等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畜草、食用菌、劳务等富民多元产业,特色种养业覆盖贫困村比例达到100%,每户贫困户都有了1~2项增收产业,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全县贫困户中有1.8万户贫困户年输出贫困劳动力2.6万人,人均年收入1.8万元,特色产业和劳务输出已成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支撑。

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各项政策,提高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建立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制度,大幅减轻了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2015年以来,贫困人口累计新农合报销32894人次10622.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1510人次525.26万元。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教育扶贫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分别达到95.27%和96%。积极推动精准扶贫与精准救助有效衔接,把低保兜底脱贫作为基本防线,基本做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提高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对农村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孤儿、农村低保一类对象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实现全额资助。

3.凝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抓帮扶

陇西坚持把帮扶行动作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将帮扶力量和资源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全面实行县级领导包乡抓村制度,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向5个深度贫困乡镇和57个深度贫困村倾斜,组建成立11个脱贫攻坚专责小组,组织751名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脱贫、全县合力促攻坚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全县137个县直及驻陇单位共帮扶215个行政村,6850多名帮扶干部帮扶3.6万户贫困户。

深化县外帮扶机制。主动加强与福州市连江县的沟通联系,着力深化扶贫协作关系,与连江县签订《连江·陇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等多项协议。2017年以来共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30.5万元,食用菌生产“阳光房”建设、人才交流、劳务协作和社会捐助等帮扶项目覆盖949户4000名群众。深入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80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52个。

4.压实到底到位的工作责任抓落实

压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坚持把强化机制保障、完善督查考核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有力手段,持续深化“驻村代办、强基为民”工程[7],大力推行“三联三包”和“双包一访”责任制,层层签订帮扶责任书,构建了从县到乡到村各级领导主抓扶贫的制度机制,打造了一支以驻村帮扶工作队、村第一书记、乡镇驻村干部、村社干部为主体的“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以“鲜明的用人导向”为抓手激发活力。近年来,陇西县牢固树立重扶贫、重实绩、重公论的导向,建立《陇西县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等“1+8”扶贫业绩考核办法,把精准扶贫业绩纳入全县“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打造有力的脱贫攻坚干部队伍。坚持评价班子看扶贫、考核干部看帮扶,坚持干部提拔使用征求贫困户意见,对贫困户反映一般、帮扶效果不明显的暂缓提拔使用。2015年以来先后对341名基层扶贫一线业绩突出、作风扎实、群众公认度高的优秀干部和40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进行了提拔重用,对3名脱贫攻坚帮扶成效不明显,贫困户评价差的考察对象暂缓提拔使用。

5.扎实到位地开展基层党建促扶贫

陇西县把推进精准扶贫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最大任务,深化“筑扶贫堡垒、做致富先锋”“三链”建设等活动,努力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精准脱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精准脱贫动力,创建了“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先行承包带动”等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扶贫一线的“指挥部”作用,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形成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作用发挥在产业链,农民致富在产业链”的农村党建新格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通过“党建+”有效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更让贫困人群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全产业链打造“中国药都”成效显著

近年来,陇西县立足打造“千亿元产业、百亿元园区、十亿元企业”的目标定位,立足县域实际,突出产业特色,加大扶持培育,初步形成了中医药区域支柱产业领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中国药都”强势崛起。陇西在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进程中,实现了“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的嬗变,构建了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仓储规模化、市场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和信息化等的发展格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效益日益提高。

1.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陇西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种,先后经历了50~80年代初步发育阶段、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壮大阶段和90年代后期到目前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近年来,陇西抢抓国务院批复在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机遇,大力实施“双百五十”工程[8],中医药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中医药药品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有机肥/饲料—种养殖”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从原材料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形成了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高度融合的特色发展模式。特别是随着中药配方颗粒先行先试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中药材加工产品逐渐向有效成分提取、成药制造和特色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多元化、高档化方向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升级版”雏形基本形成。

2.遵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律,推动中医药产业“六化”发展

一是大力推进种植标准化。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示范、提纯复壮和野生品种驯化、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试验、中药材品种选育、中药材标本制作等工作,先后制定了黄芪、黄芩、党参、甘草等11个道地药材标准化种子、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并通过省质监局评审,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采取“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政府全程抓服务”的运作模式,每年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5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19万亩。

二是大力推进加工精深化。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了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先后引进天津天士力集团、中国中药集团、河北神威集团、湖南千金药业、甘肃奇正藏药等省内外大型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实现产值20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在园区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千万元以上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达到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8家,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各类中药材饮切片30万吨,销售额近百亿元,安排就业5000多人。

三是大力推进市场专业化。通过招商引资和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的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吸纳经销商户3000多户,每到逢集参与交易的群众达5000人以上,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年交易额达百亿元。在首阳市场的引领下,全县建成专业信息服务网站13个,发展货运信息中介组织58家、运输专线30多条;中药材经营企业达到590多家,其中77家通过GSP认证,18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达3万多人。

四是大力推进仓储规模化。古语云“药在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最优”。按照“盘活存量、提升增量”的思路,采取新建和改造“两手抓”的办法,统筹规划建设了陇西中药材物流园区,一方面引导已有的仓储企业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仓储业。惠森药业集团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于2014年制定并发布了中药材仓储企业仓储标准,进一步规范促进了中药材仓储业发展。目前,全县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4家,静态仓储能力8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达100万吨。例如江能医药集团投资建成西北首家现代化立体式仓储物流智能云仓。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建设占地1000亩的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现代仓储物流及中成药、保健品交易中心,现已建成4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库和5.5万平方米的商铺。项目全面建成以后,可容纳中药材、中成药、保健品仓储、销售企业和个体户上千户,年静态仓储能力达50万吨,实现销售200亿元,安排就业2000人,上缴税金2亿元。

五是大力推进产品品牌化。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通过产业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上门招商等方式,成功引进天士力药业、广东一方、康美药业等知名品牌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地方品牌,先后申报注册“陇山渭水”“陇元贵宝”等产品商标30多个。“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为“中国驰名商标”“华夏药都”“天下药仓”两大类19个类别的产品和服务商标全部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查注册。陇西被国家质检总局命名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区域品牌价值已达90.84亿元。陇西自2008年以来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2018年陇西被确定为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同时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在2017年省级博览会基础上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这些都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陇西中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信息化。积极打造现代中药营销网络,切实加大中药材交易信息服务网络和专业协会组织发展扶持力度,积极开发互联网中药材行业信息化产品,率先在西北开展中药材期货贸易、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化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定价权能力建设。例如,陇西大力推动建设中药材期货交易市场,在现已形成的现货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制定常用大宗药材质量标准,完善设备设施,建立药材数据库,开展电子交易结算系统。全国药财盈(文峰)中药材物联电子交易平台,积极推进正在研发“药财盈”中药材现货和中远期交易系统,中远期交易暂定为甘肃地产234个药材中大宗交易的20个原药材和饮片品种,每个品种规格暂细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统货4个规格。目前,陇西已拥有甘肃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普尔康药业“陇易”、惠森集团“药材盈”、天士力中天“数字本草”等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个、专业信息服务网站13个、电子商务应用企业26家、网店400多家。陇西党参、黄芪等品种已成为全国价格的“晴雨表”。

随着时机条件逐渐成熟,陇西将推动成立“中国·陇西中药材交易所”,为西北地产中药材交易流通提供公开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为甘肃省成为全国中药材交易市场提供助推力,促进中药材“中国价格”的形成,使陇西最终成为全国首家中药材现货期货交易中心,推动陇药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创新,陇西中医药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陇西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总产量达9万吨,静态仓储能力达到80万吨,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30万吨,年交易100万吨,实现税收2.68亿元,中医药产业对全县财政和农民的收入贡献率近三分之一,中医药增加值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中医药产业已真正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区域支柱产业,“中国药都”成为陇西享誉全国的名片。

(三)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我国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基地

陇西抢抓被列为全省、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的重大机遇,以建设“五宜”城市为目标,按照“规划出精品、建设增亮点、管理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全力促进城镇扩容提质,形成了以产促城、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1.高起点规划

坚持把规划先行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龙头”,“十一五”以来共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次修订和编制完善了《陇西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将陇西城市建设区域划分为行政办公区、工业加工区、商贸物流区、城市生活区四大板块,中心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设计城市承载总人口30万人;同时,2015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和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陇西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5-2030)》,实现了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多规合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规划编制机构完成了《陇西县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陇西城区供排水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城乡规划体系逐步健全。

2.高标准建设

按照一本蓝图绘到底的工作原则,探索推行一套班子审查、一套机制管理、一支笔审批的“三个一”工作机制,城市建设每条道路和每栋建筑都要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席会议集体审查票决通过,由县长一支笔审批后,城镇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组织实施。

“十二五”以来,按照新建工程与续建工程有序衔接、梯次推进的原则,每年都规划实施一大批道路交通、市政桥梁、给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和集中供暖、燃气配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1)着眼建设便捷城市。按照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近五年新建、改建城市道路25条,中心城区“三纵十横”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开通公交线路14条,有公交车176辆,出租车运营企业达到3家,有出租车450辆,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2)着眼建设环保城市。不断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城区给排水管网和供热管网,铺设雨水排洪管线、污水收集管网和天然气管道,建成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3)着眼建设绿色城市。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用于城市绿化亮化,完成了长达16公里的渭水文化生态风情长廊、西城路等城市主道路和仁寿山森林公园、文峰塔坪山森林公园、火焰山森林公园的绿化任务。仁寿山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城市绿化率、亮化率分别达到13.4%和98.5%,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县。(4)着眼建设创业城市。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先后建成工业集中区、中医药循环园区和4个大型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餐饮服务、邮政电信、金融信贷、体育健身、信息中介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城镇就业岗位明显增多、城镇吸附经济要素的“洼地效应”逐步显现,县城城区人口由“十五”末的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17万人,城市人口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3.高效能管理

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深入实施公用设施建管、生态环境改善、市民素质提升、市容卫生整治、交通秩序规范、规划建设治理“六大工程”。(1)创新机制抓管理。组建成立陇西县城市治理委员会,制定出台《陇西县城市综合治理办法》,将巩昌、文峰两镇环卫队整体划转到县综合执法局统一管理,实施“城管+商户”“城管+社区(村委会)”“城管+物业”等共建共治模式,推行“十户联包”“整街共包”等管理方法,建立健全“1+4”综合执法与公安、法院、检察院、公证处联合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形成了城市管理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2)加大投入抓管理。在县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近五年优先安排城市管理工作经费,多方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环境整治设备购置和综合执法,购置餐厨垃圾车、大型洗扫车等城市环卫、执法车辆65辆,安放移动式公厕18座、果皮箱260个、垃圾箱265个,规划设置小吃街2条,全县城市管理效能明显提升。(3)重点整治抓管理。采取疏与堵、刚与柔、管与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区各类市场按照经营种类重新设区分段、划行归市、划线定位,科学设置了城区内禁停区、限停区、可停区和公共停车场,对占用城市道路两侧和市场、学校、商场周边等公共场所的流动摊点坚决予以取缔,对道路两侧商户占道经营、出店经营行为依法进行查处,特别对城市“牛皮癣”、不规范户外广告、流浪狗、运料车辆等城市顽疾出重拳进行了专项整治,城市治理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