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满族萨满服饰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形态,产生于中国北方的母系氏族社会,并广泛流传于蒙古、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等民族之中。它曾在中国北方、毗邻的西伯利亚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并对这些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萨满教以灵魂、神灵和三界观念为基本信仰,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万物人间福祸皆由神灵所主宰。萨满是神灵的化身和代理人,是人和鬼神的中介,具有特殊的品格和神通,具有驾驭和超越自然的能力。“在信仰萨满教的众多民族、部落之间,从来没有过共同的经典,也很少有共同供奉的神灵,更没有统一的宗教组织。可是,在这些居住相当分散并相对隔绝的民族中,萨满教的基本内涵、仪式和使用的法具等,却是大体相同的。”[237]萨满神服具有不可亵渎的威严和地位,从制成到穿用,自始至终在全氏族只有萨满可以染指、移动、存藏、使用、解释的至上神品。它本身就是神祇的象征,同时又是某些神祇的形体寓所。神服的精神内涵被认为是神祇法力和被降服的魔鬼魂灵的凝聚体。在萨满祭祀等神事活动中,萨满神服上所穿挂着的衣式、帽式和靴、袜等,构成了萨满服饰的主要内容。“凡萨满均有特别之衣装,帽上有二铜角,如鹿角,然上悬彩绫向后垂之,如披发然,衣前面系小铜镜、小铜铃各六十,衣背中悬大铜镜一,并以中铜镜附之,其下系锦绣条裙如垂尾然,大半个萨满请其神灵时,即衣此种特别服装。”[238]作者在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中见到的萨满神服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一套萨满服饰[239]。满族萨满服饰是以北方森林草原渔猎及游牧文化为背景发展形成,主要包括神服、神裙和神帽。
图1-116 萨满神服[240](作者拍摄)
图1-117 萨满神裙、神帽和腰铃[241]
(一)神服
图1-118 萨满神服[242]
图1-119 萨满神服[243]
数千年来萨满所创造与使用的各种思维意念的外在形态的表现,大多数都聚现在每一件神服上。与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族萨满神服相比,满族萨满神服较为简单,其中家神祭服尤为简单。满族萨满服饰基本形制为红色对襟无袖七星衫,一般为棉布质地,象征星辰。在一些保留神祭习俗家族,上身着白汗衫,下着各色布或艳丽绸缎神裙,代表云涛。也有的用天蓝或深蓝、绿等颜色或粉、深绿等色布料制作。神裙下摆镶嵌色布花边或各种图案,有的在裙下摆镶彩色绦子。
图1-120 萨满神服[244]
图1-121 萨满神服[245]
(二)神裙
满族萨满神裙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野神祭萨满和家神祭萨满,下身均着裙子,但质地、色调不同,做工精粗、镶嵌花边图案有别。有的用天蓝色、绿色、深蓝色等布制作布裙,也有用粉、深绿等艳丽的绸缎制作神裙者,多在裙底边镶上一圈黑布边或剪有各种图案的花边,也有在神裙下部镶上彩色绦子或镶上一条彩布者。神裙多用一整块布对围起来,系带,非常简单。在满族萨满教观念中,神裙代表云涛[246]。
图1-122 萨满神裙[247]
(三)神帽
萨满跳神时要戴神帽,保留野神祭的家族,野萨满(或称大萨满)戴神帽,家萨满一般不戴神帽。个别家萨满戴神帽者,多与其家族往昔曾盛行野神祭有关。萨满神帽由帽托、帽架和各种帽饰组成。帽托多为红色棉制品,形状形似“瓜皮帽”,萨满戴神帽时,要先戴帽托,再将铜或铁制帽架置于其上,用以护头。帽架为铜制或铁制。帽前正中和左右两尺分别缀有三面小铜镜子。数量不等的铜铃挂缀在帽檐上方左右两侧的铜(铁)架上,帽顶则多为昂首翘立的神鸟,神鸟的数量,各姓氏不等,吉林满族石姓、杨姓萨满神帽上是三只鸟。萨满正是凭借神鸟的翔天能力来实现沟通人神之境界。帽后缀有4~5尺长的彩色飘带,多为红、黄、蓝三色,彩带象征着神鸟飞翔的双翅。神帽前脸的边沿下,挂着质料不同的条穗。神帽是判断萨满神系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一个萨满的神力、资格的标志。满族及其先世女真诸部萨满多以神鸟统领神系,神帽上神鸟的数量的多少,标志着萨满资历和神力的高低。
图1-123 萨满神帽[248](作者拍摄)
图1-124 萨满神帽[249]
图1-125 萨满神帽[250]
[1] 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2] 《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第1页。
[3] 金毓黻:《东北通史》,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第19~20页。
[4] 《清实录二·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5,影印本,中华书局,1985,第330~331页。
[5] (清)阿桂、于敏中等纂修《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清乾隆四十三年内府刻本。
[6] 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第6页。
[7]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页。
[8]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卷1,中华书局,1959,第43页。
[9] 王绵厚:《秦汉东北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第238页。
[10] 参见《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11]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3页。
[12] 王永强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29页。
[13] (唐)房玄龄:《晋书》卷97,中华书局,1974,第2535页。
[14]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5,中华书局,1965,第2813页。
[15] (唐)房玄龄:《晋书》卷97,中华书局,1974,第2535页。
[16]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30,中华书局,1959,第847页。
[17]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5,中华书局,1965,第2812页。
[18]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卷30,中华书局,1959,第847页。
[19] (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85,中华书局,1965,第2812页。
[20] 曾慧:《满族先祖服饰的发展演变》上,《满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1]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中华书局,1974,第2219页。
[22] (北齐)魏收:《魏书》卷100,中华书局,1974,第2220页。
[23]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5页。
[24]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中华书局,1975,第5358页。
[2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卷219,中华书局,1975,第6177页。
[26] (唐)魏徵:《隋书》卷81,中华书局,1973,第1821页。
[27]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9,中华书局,1986,第6178页。
[28] 王永强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33页。
[29] 王永强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32页。
[30] 王永强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56页。
[31] (元)脱脱:《辽史》卷一,中华书局,1974,第2页。
[32] 王永强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图典》东北卷一,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57页。
[33]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485页。
[34]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
[35] 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498页。
[36]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男女冠服》卷三十九,明抄本。
[37]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男女冠服》卷三十九,明抄本。
[38] (元)脱脱:《金史卷一·本纪第一·世纪》,中华书局,1975,第1~2页。
[39]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333页。
[40]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41] (元)脱脱:《金史》卷八,宗纪下。
[42]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二,太祖武元皇帝下,明抄本。
[43]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八,太宗文烈皇帝六,明抄本。
[44] 狭窄的鞋。
[45] (元)脱脱:《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第975页。
[46] (元)脱脱:《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第975页。
[47] (元)脱脱:《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第975~976页。
[48]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第210页。
[49] (元)脱脱:《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第985页。
[50] 唐代将源自西北胡人的“盘领”纳入朝服,其形制为领圈圆形,第一扣在右肩顶,然后直线下降至末端,与前裾等齐。
[5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第51页。
[52]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第51页。
[53] 黑龙江省阿城市1988年5月金齐国王墓出土的实物。
[54]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第51页。
[55]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6页。该图人物像头戴翻皮毛帽、身着窄袖胡服,领袖处露出毛皮一寸余(清代称之为“出锋”)。
[56] 《文物》1979年第8期。
[57] 崔元和总编辑《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32页。
[58] 崔元和总编辑《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140页。
[59] (元)脱脱:《金史·舆服志》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75,第985页。
[60]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男女冠服》卷三十九,明抄本。
[61]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350页。
[62]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第53页。
[63] (南宋)陈准:《北风扬沙录》,商务印书馆,1930。
[64] 《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女真传。
[65]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男女冠服》卷三十九,明抄本。
[66]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8~22页。
[67]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宁波出版社,2002,第42页。
[68]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第331页。
[69] 鸟居龙藏:《金上京及其文化》,《燕京学报》1948年第35期。
[70] 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第108页。
[71]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29~31页。
[72]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34页。
[73]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9页。
[74] 《清实录二·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2,中华书局,1985,第404页上。
[75] 《清实录二·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4,中华书局,1985,第446页上。
[76] 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第215~216页。
[77] 林基中:《燕行录全集第八册》“申忠一建州闻见录”,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第127页。
[7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414页。
[79]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36页。
[8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217页。
[8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263页。
[8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263页。
[8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512页。
[8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101页。
[8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295页。
[8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354页。
[87] 《清实录一·满洲实录》,影印,中华书局,1986。
[88] 《清实录二·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
[8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1350~1352页。
[9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1358页。
[9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1522页。
[92]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43页。
[93] 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中华书局,1986,诏定官民服饰,第6146页。
[94] 此表根据《清实录》、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铁玉钦《清实录·教育科学文化史料辑要》(辽沈书社,1991)汇编整理而成。
[95] 《清实录·世祖实录》卷64,中华书局,1985,第501下~503下页。
[96]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2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87页。
[97]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94页。
[98]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3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09页。
[99]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5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37页。
[100]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6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5页。
[101] 此表根据《清实录》、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铁玉钦《清实录·教育科学文化史料辑要》(辽沈书社,1991)汇编整理而成。
[102]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130志78舆服二,中华书局,1976,第3033~3063页。
[103] 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190页。
[104] 冠檐:露在额上在冠胎外反折向上的一圈,根据时间需要用熏貂或黑貂皮毛为之。夏朝冠则檐不反折向上而敞直。
[10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咸丰四年穿戴档,中国书局,1990,第241页。
[10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咸丰四年穿戴档,中国书局,1990,第317页。
[107]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33页。
[108]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4页。
[109]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1991,第857页上。
[110]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1991,第861页上。
[111]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1991,第865页上。
[112]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1991,第865页下。
[113]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1991,第865页下。
[114] 包铭新主编《中国染织服饰史文献导读》,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第235页。
[115]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460页。
[116]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18页。
[117]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463页。
[118]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40页。
[119]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44页。
[120] 绦子:用丝线编织成的花边或扁平的带子,可以装饰衣物。
[121] 命妇,有诰命所封授的妇人,在清代是指文武品官的妻子。命妇也包括皇族中的后、妃、亲王福晋、贝勒夫人等。妇女的服饰是取决于夫的,其夫为官,便为命妇。她们的服制按照自己丈夫的地位而穿应穿的命服。
[122]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06页。
[123]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07页。
[124]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62页。
[125]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57页。
[126]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48页。
[127] (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图》(嘉庆朝),影印本,文海出版社,1991,第1345~1347页。
[128]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51~62页。
[129] 龙有正龙和行龙之分,并以正龙和行龙的数量多寡别尊卑。正龙是龙首的面向正面,其姿态是头部左右对称,好像一条正面而坐的龙,所以有时也可叫作坐龙,是龙纹中最尊的纹饰;行龙是象龙在行走之态,所以有时也叫作走龙。正蟒和行蟒也是作同样的姿态。民间一般通谓五爪者叫作龙,四爪者叫作蟒。细别之则首、髭、火焰等略有差异。
[130] 五爪蟒,与龙无异,但由于身份的不同,称呼也不同。皇贵妃以上等用则称之为龙;贵妃、妃嫔、皇子及诸王、诸王福晋、公主和郡主、县主等宗室用则称之为蟒。蟒似龙,但比龙少一爪,为四爪,蟒亦分正蟒、行蟒,并以正蟒、行蟒数量的多少区别贵贱。
[131] 命妇:有诰命所封授的妇人,在清代是指文武品官的妻子。
[132] 圆领,为金代盘领之遗制,第一扣在喉下,第二扣在腋下,一二两扣之间成一直线。后来移改第二扣在右肩窝,第三扣在右腋下,构成不等边尖角的曲线。今天一般袍服的领型与此相同。
[133]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8页。
[134]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0页。
[13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咸丰四年穿戴档,中华书局,1990,第270页。
[136]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98页。
[137]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61页。
[138]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48页。
[139]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78页。
[140] 衣服的大襟。
[141]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4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371页。
[142]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50页。
[143]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13页。
[14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第217页。
[145] 《清实录三·世祖章皇帝实录》卷63,影印本,中华书局,1985,第490页下。
[146]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11~312页。
[147] 从右至左,自上而下,依次为:文一品云鹤纹方补;文一品云鹤纹方补;文一品云鹤纹方补;文二品锦鸡纹方补;文三品孔雀纹方补;文四品云雁纹方补;文五品白鹇纹方补;文六品鹭鸶纹方补;文六品鹭鸶纹方补;文七品纹方补;文八品鹌鹑纹方补;文九品练雀纹方补。
[148] 从右至左,自上而下,依次为:武一品麒麟纹方补;武一品麒麟纹方补;武一品麒麟纹方补;武二品狮纹方补;武三品豹纹方补;武三品豹纹方补;武四品虎纹方补;武五品熊纹方补;武六品彪纹方补;武六品彪纹方补;武七、八品犀牛纹方补;武九品海马纹方补。
[149]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08页。
[150]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04页。
[151]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中国历代服饰》,学林出版社,1984,第277页。
[152]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88页。
[153]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07页。
[154]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27页。
[155]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404页。
[156]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67页。
[157]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09页。
[158]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86页。
[159]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62~83页。
[160] 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第414、424页。
[161]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3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81页。
[162]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9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231页。
[163]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第858下~859上页。
[164]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第860上页。
[165] 王智敏:《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第133页。
[166]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72页。
[167]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13页。
[168]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8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55页。
[169] 《清会典事例》(光绪朝)第四册,卷326,影印,中华书局,第860页。
[170]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8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5页。
[171]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27页。
[172]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76页。
[173]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80页。
[174]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67页。
[175]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83~94页。
[176]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69页。
[177]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73页。
[178] 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49页。
[179] 崔元和总编辑《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214~215页。
[180] 崔元和总编辑《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216页。
[181] 崔元和总编辑《平阳金墓砖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第217页。
[182] 《清实录一·满洲实录》,影印,中华书局,1986。
[183] 《清实录一·满洲实录》,影印,中华书局,1986。
[184]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第492页。
[185]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84页。
[186]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82页。
[187]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81页。
[188] 沈嘉蔚编撰《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第91页。
[189]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430~431页。
[190]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93页。
[191]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第84页。
[192]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第9页。
[193]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00页。
[194]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197页。
[195] 氅衣是在左右裾的上端用宽窄不同、颜色、花纹各不相同的花绦,打折盘钉成大如意头,左右各一个。
[196] 沈嘉蔚编撰《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窦坤等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97]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369页。
[198]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93页。
[199]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第81页。
[200]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333页。
[201] 徐珂:《清稗类钞》第13册,中华书局,1986,第6198页。
[202] 王智敏:《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第114页。
[203]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0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5页。
[204] 王云英:《清代满族服饰》,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第74页。
[205] 王智敏:《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第122页。
[206] (清)王原祁等绘《万寿盛典图》,学苑出版社,2001。
[207]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111页。
[208] 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2010,第50页。
[209]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5,第317页。
[210]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82页。
[211]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9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228页。
[212]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9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229页。
[213]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80页。
[214]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120页。
[215] 《清代服饰展览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第116页。
[216] 吉林省伊通满族博物馆馆藏。
[217] 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465页。
[218] 胡铭、秦青主编《民国社会风情图录——服饰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第9页。
[219] 袁仄、蒋玉秋编著《民间服饰》,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第148页。
[220]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第183、178页。
[221] 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紫禁城出版社,2004,第180页。
[222] 华梅:《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第110页。
[223] 张琼主编《清代宫廷服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6,第278页。
[224] 《图说清代女子服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第160页。
[225] 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第309册钦定内务府则例二种第四册,海南出版社,2000,第16页。
[226] 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第309册,钦定内务府则例二种第四册,海南出版社,2000,第16页。
[227] 包泉万:《中国民间荷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第42页。
[228] 辽宁省凤城市(原凤城满族自治县)荷包厂厂长黄加祥先生收藏。
[229] 包铭新、赵丰编著《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36页。
[230] 王受之:《世界时装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第12页。
[231] 王宇清:《旗袍里的思想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第4页。
[232] 〔美〕安妮·霍兰德:《性别与服饰》,魏如明等译,东方出版社,2000,第9页。
[233] 肇普维,男,79岁,满族,右翼镶蓝旗(红带子)。
[234] 黄贵香,女,74岁,满族。
[235]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馆藏。
[236]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135~150页。
[237] 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第2页。
[238] 《呼伦贝尔志略》“宗教”条,第206~208页,转引自富育光《萨满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第206页。
[239]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511页。
[240] 吉林省伊通自治县满族博物馆馆藏。
[241] 朱诚如主编《清史图典》第1册,紫禁城出版社,2002,第247页。
[242]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3]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4]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5]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6]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7]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48]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
[249]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50] 吕大吉、何耀华总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