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连带构想:日澳倡议与亚太地区秩序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有时一瞬间很有价值,有时十年无任何意义,历史确实是奇妙的东西。[1]

——大平正芳

国际政治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将地区主义解释为“基于地理关系及相互依赖程度的(限定数量的)国家集团的形成”。[2]而这样的定义并不能准确概括地区主义的政治性特征。国际政治“地区主义”概念中的“地区”并非与政治、政策毫无关系的地理概念。同时,它与非政治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地区化”(Regionalization)不同,[3]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通过政府级别的联系,发展为拥有半恒久机构或成员“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运动。[4]在地区主义推进过程中,因地区参加国对地区的范围、合作的目标以及基本价值规范的认知不同,产生对立与冲突是十分常见的现象。也正因为此,地区各国通过不断调整、交涉与协商形成安定的关系才显得十分重要。[5]从这层意义上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历史中,“太平洋”不过是指涉中美日澳等国所存在的地理空间或是战争(太平洋战争)发生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日本通过战后赔偿与发展援助等手段,引领了除中国以外的东亚“地区化”的进程,但是亚太各国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地区合作制度化的运动的确是在环太平洋连带构想提出之后。正是由于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提出与推进,地区性的政府间组织APEC才得以产生,以“亚太”命名的地区方才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