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连带构想:日澳倡议与亚太地区秩序的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中,成为最大契机的事件是美元与黄金脱钩。这使支撑世界经济的信用基础崩溃,世界经济因丢了“锚”而进入漂流状态。因为经济与政治的不可分关系,世界政治在某种意义上也进入了漂流状态。[1]

——大平正芳

亚太地区主义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由以大来佐武郎、小岛清为核心的“非政府专业人士”推动,并引起了日本政治家的关注。在此过程中,“非政府专业人士”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其亚太地区合作构想的一些重要特征被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继承。学者们的专业表现也使得他们在后来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制定与推进过程中无法替代,成为第二轨道的主要参与者。同时,三木武夫外相对亚太合作的关注使日本外务省开始研讨推进该地区合作的可能性,这为此后环太平洋连带构想的外交工作政策制定与展开奠定了基础。另外,环太平洋连带构想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激烈变革之中,在美国霸权衰退的背景下,中美接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等冲击性事件迫使日本不得不面对战后秩序瞬间瓦解的困局。然而,以经济增长为支撑,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面对“危机”时表现出了更强的自信,开始尝试着推进由日本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构建工作。福田赳夫便是将“危机”看成“机遇”,提出了“福田主义”,日本地区主义外交政策的转变由此开始。然而,中南半岛的纷争使日本平衡东盟与中南半岛以构建东南亚地区新秩序的计划落空,并认识到单靠自身的经济力量无法完成构建地区秩序的重任。因此,大平正芳吸取了“福田主义”的教训,提出了覆盖中国、美国与东盟等各方力量的环太平洋连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