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戈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与玉华先生相识已经十好几年了。初睹其颜是在2002年,一日接学院通知,一位兄弟高校的近代史教师有意加盟我们的队伍,请几位同事一起先与他见见面。玉华先生外观普通,穿着随意,个头不高,黑而瘦,戴着眼镜,一双眼睛十分有神。他生性内向,寡言少语,简单地交谈了几句,得知他是南京大学的博士,是茅家琦先生的高足。我上大学时,一次茅先生来校,为我们做了一场关于太平天国的学术报告。时在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交流活动远不如今日活跃,每每有这样的机会,偌大的讲堂,往往人满为患。其时茅先生正值盛年,他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口若悬河,其精彩的报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对玉华先生顿生好感。得知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章太炎先生的研究,这越发令我敬佩。太炎先生是清末民初学问大家,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近世学术界文化界诸多大学者大名士如钱玄同、刘半农、许寿裳、朱希祖、黄侃、刘文典、沈兼士、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吴承仕、徐复等皆出其门下,称之为其时最有成就的教育家谅非虚言。其精于经史之学,名满天下,而臻于极致的小学功力,尤非常人可以企及。若干年前,一位从事旧书业的朋友,带来一部太炎先生著作的清末民初石印本,内容为小学,以手稿上版,开本不大,细行密字。可贵之处为书眉行间留有大量未落名款的朱笔批语,而字体与原文毫无二致,友人因之疑是此著刊行后章氏本人的修订增补,冀我能够确定。因我才疏学浅,素于小学知之寥寥,无以从批语内容观照比较,终未敢断之,致友人抱憾而去。而早年上学时文选课选有太炎先生的名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又加深了我对太炎先生作为激进革命家的认识,篇中“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的名句至今记忆犹新。时值80年代初“文革”结束未久,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禁忌颇多,因此读到太炎先生在清季光绪时,公然于报刊上指斥当朝天子此语,联想刚刚过去的经历,真有石破天惊的感受。

玉华先生生性淡泊沉静,成为同事以后,虽仍与他的交往无多,可是在一些小事上对他渐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讷于言,为人质朴,专注于学,而日常生活方面似不太经意。记得入职不久,一日他来找我,说学院给配的便携式电脑USB口有故障,U盘无法使用,让我帮忙看看。一看我不禁哑然,原来是他竟将U盘错插进网线口了。在工作方面他却一丝不苟,极为认真。因工作关系,我有幸旁听过玉华先生的授课,在面对学生时,他判若两人,目光如炬,声若洪钟,激情四射,极富感染力。此外,只要通知,他是有会必到,一般情况下只是静坐倾听,发言不多,但一张口往往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令我感到这是一位很有责任感很有担当意识的读书人。

2004年玉华先生的大著《多元视野与传统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阐释》刊行,在第一时间有幸获赠一部。章学艰深繁难,人所共知,加之又非我的专业所在,故所知有限。玉华先生此著皇皇数十万言,内容精卓,不仅使我对太炎先生其人其学有了新的认识,一项出乎预料的收获,是通过此书后记,又令我对玉华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比玉华先生年长,可是在平时的接触中感到他更为传统、更为老成持重。交谈时凡提及太炎先生,他如及门弟子般言必尊称先生,这让我略感意外,因我对于太老师辈则不甚在意,时或直呼其名。在此书后记中我似乎有了答案,他写道:“每当我在披阅章太炎深奥难懂的著作,或者沉思章太炎深邃绵邈的哲思时,总是觉得身边或立或坐着一位留着几根泥鳅须的和蔼老者,时则讥嘲,时则微笑,时则侃侃而语,而我则始则折服,继乃抗争,终则又折服,并获得一种大欢欣。庄子云:无听之以耳,听之以气,不以目遇,但以神交。”作为研究者,对于隔代的研究对象能够产生如此之深谊诚为难得,而后学有此宏构,太炎先生亦幸甚至哉!文末并附玉华先生自作绝句七首,记录其求学觅道之艰辛历程,谨录其一:“章门浩荡长风舞,层阪叠障藏豹虎。搜索隐踪洵踟躅,名山还觅良弓弩。”又有《咏怀》一首:“寂寞长安道,长吉怀长卿。萋萋茂陵草,结意一何深。著书惊霜落,无忿亦无嗔。坐对小儿女,还识白鸥心。”这可真是令人刮目相看了!我在读研究生时,业师黄永年先生为了强化对我辈的学术训练,专门开设有关旧体诗的课程。惜乎驽钝若我等,通过课程虽对诗韵格律略知皮毛,然以不具其材,于此道终不得其门而入。当今有此修养之史学学人可谓寥若晨星,殊为少见,宜乎玉华先生之恂恂然似古之君子,腹有诗书气自华耳!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梅溪存稿》、《蓝心玉屑集》两部诗集,古体近体诗、长短句咸备,兼及新体诗和联语等,充分展露出其文学方面的过人才华,而作为当今高校的历史教师,出版诗集,也应可称为壮举了。缘此,随后学院有关专业专门请玉华先生为学生讲授了诗词方面的课程。

玉华先生的新著《挥戈集》(下称《集》),再度令我惊喜有加。这是他近些年所写各类文字的选编,依前人的传统结集方式分为正编五卷,附录一卷。卷一、卷二是其专精擅长的近代思想研究,即学术论文;卷三为自撰序跋及师友为其著作所作的序言;卷四为记、书札以及与友人酬唱篇什;卷五汇其部分咏学诗词;附录部分为辑录诗友的评论文字。《集》之编排,亦可见先贤之流风遗韵,然套用当今所谓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此一体例则未免不伦不类,无法进入体制,而这也再次表明了玉华先生不随流俗的超然器度格局,令人肃然起敬。

近代思想史是玉华先生长期关注的学术领域,太炎先生为其治学的重点所在,这类文字置于《集》之第一部分,无疑是玉华先生最为看重的内容。清季民初为吾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加之各种西方政治理论和社会发展学说的传播,造成思想界的异常活跃和繁荣。作为导夫先河的近代思想界前驱,太炎先生及其时的学人,面对时代的要求,也进行了艰辛而认真的思考和探求。《集》中这一部分就太炎先生的变法思想、政治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地方政治思想、道德宗教思想、民族语文思想及历史观、政制观、礼俗文化观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勾稽和梳理,即便是对太炎先生《齐物论释》的疏解研究,其主旨仍不离先贤关于文化重构见解的阐发。关于严复、李鸿章等人之文,亦是对当时宪政思想、国防思想的探讨。毋庸讳言,时历百年,先哲面临的这些问题大多依旧摆在我们面前,而有待于进行时代的再审视和解答。其他文字,则是玉华先生对文化属性、传统价值转换及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的深入思考。不难看出,玉华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时时以相去未远的那个时代反观于今,希冀从先哲的思想库中寻求解决当今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借鉴。历史研究紧密结合现实,这种处江湖之远而忧及天下的家国情怀,我以为正是作为人文学者最为可贵的一种品质。

如今的学术著作,除了作者简介之类文字,很少令读者生出直面作者的感受。此《集》的诗文,则使我们可以一窥一位学者敞开的心扉。兹略举数例。

《闽峤日记》是玉华先生供职福州某高校时留下的文字。其中讲到某次组织学生学术讨论会的感慨:“国人之理性精神尚待培育也。大学生乃吾国之精英,窃以为大学教育不但应使学生掌握专门知识,更应使学生懂得如何成为一名合格之共和国公民。”由此则深悟玉华先生在面对学生何以如此之意气风发昂扬。又如其中讲述获动员加入中共组织而他婉拒的缘故:“吾之信仰有二:其一,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决不背叛自己的祖国;其二,做一个合格的共和国公民。其他若入党、入仕之流,皆非所欲也。十余年来,吾所见之朋友、同学、同事亦云多矣,然却鲜见其有牢抱高尚之主义者,所见热衷于入党者,多为一己私利之所驱,很少有出于政治之信仰者,此等之徒入党,非但不能扩大党势,实其党之蠹虫,一遭危厄,必成叛党之人。吾以研究思想史为专业,吾愿生活于吾自己所得之思想里,入党之于吾,不啻思想之地震也。”看似表面的淡泊,实则怀藏高洁,洵非蝇营狗苟之徒可比也。

咏学诗词内有多篇赠学子之作,诸作不乏期许、奖掖、答疑和指拨,亦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师者之心溢于言表。今高校任教者皆知,由于急功近利的体制因素,目前普遍存在着惟科研是崇的导向,其危害则表现为普遍存在的轻视教学。而玉华先生恪守教师的本分,始终坚持育人的基准,除尽心于常规的教学和指导学生以外,在学生成才方面亦付出难以度量的心血,不愧行高为师的典范。比较而言,我自叹相去甚远,虽同居人师之位,然于此用心之专则难及什一,不觉心生歉意。

虽与玉华教授少有深谈,读其诗作中有对于当今学界及高等教育若干人与事的评议与讥刺,目睹近若干年之怪现状,顿生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慨。

集名以《挥戈》,读后略会其意。其《诗说》有句:“我诗学陶李,庄骚匣中陈。”知其或以陶渊明自况。鲁迅先生评陶诗曰:“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信哉!玉华教授谦谦君子然,其温淳的外表之下,亦时时涌动着一位刚正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

书成蒙玉华先生不弃,嘱我以序。其人其学其才高邈幽深,以我之才力不逮远甚,勉为其难,所言不及万一,尚祈玉华先生和方家赐正!

贾二强

2018年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