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公路运输服务发展

在我国,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中通达程度最深、服务面积最广、承担社会运量最大的一种运输方式,在我国各类型运输方式中处于领先地位,道路运输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道路运输甚至是唯一的运输方式。改革开放40年来,道路运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其发展惠及每一位公众。

(一)公路客运

改革开放前,我国道路客运以国有运输企业为主,市场没有放开,运力严重短缺。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很快被突破,客运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40年的发展,道路客运取得了突出成就。

1978年,公路全年客运量为14.9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为521.30亿人公里,分别占当年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综合客运量的58.74%和29.91%;到2016年底,公路全年客运量达到220.70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到12636.00亿人公里,分别是40年前的14倍和24倍,分别占当年综合客运量的92.1%和54.1%。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地位不断提高。历年公路客运量变化如图3-3所示。

图3-3 公路客运量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历年交通统计公报。

中国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道路运输合作,中国和老挝就国际道路的运输问题展开充分讨论,签署了双边合作的协定书草案;中国和越南就边境道路客运和货运的许可证、归属权、联络机制等问题达成了共识;[4]中俄就临时过境运输线路、口岸、车辆配额、许可证式样等相关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就此草签了《临时过境货物运输协议(草案)》,商讨如何进一步增加跨国货物运输运量,并就特殊货物的运输展开讨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道路运输合作,可以促进国际运输线路的不断完善,促进对外开放,并且能有效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等级。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有利于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国际道路运输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让中国更好地实现“走出去”。

(二)公路货运

改革开放后,我国道路货物运输发展很快,运输能力显著提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之前运货难的问题。道路运输的货物也从过去数量多、单价低、品种单一的货物演变为数量少、单价高、品种丰富的货物,公路年货运量及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为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运输市场开放的步伐不够大,道路货运主要由交通专业运输企业承担,行业发展缓慢,全社会公路货运量为15.16亿吨,货物周转量为350.27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到47.46%和3.53%。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县以上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近2000家,地市以上中心城市均有大中型国有运输企业,几乎所有县城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都有汽车站、业务受理点。专业运输企业拥有营运车30多万辆,固定资产达到140亿元,职工人数超过100万人。这时的道路运输为国营所“垄断”,个体运输户凤毛麟角。

1983年,交通部提出“有河大家走船,有路大家走车”的口号,做出放开道路运输市场的决策,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从事道路运输的积极性。两年后,也就是“六五”最后一年的1985年,这项措施开始在货运市场上产生巨大的效益。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虽然社会货运量和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公路的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发展,从而奠定了道路货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七五”期间,全社会年度公路货运量先后迈过60亿吨和70亿吨门槛,货物周转量也先后跃过2000亿吨公里和3000亿吨公里的台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道路货物运输得以迅速发展。全社会年度公路货运量实现了从70亿吨到100亿吨的历史性跨越,年度货物周转量也连续跨过了3000亿吨公里、4000亿吨公里和5000亿吨公里三个台阶,逼近6000亿吨公里,道路货物运输实现了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公路货运呈现货物种类增多、价值增大,特别是运距大幅延长的特点。原来运距以三四百公里为主,到“八五”末期的1995年,数千公里的运输已经屡见不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二级以上公路不断增多,为发展道路货运提供了可能。交通部开始着手在全国建立高速公路快运系统。1997年12月22日至24日,交通部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高速公路快运系统建设座谈会”,明确了今后建立快运系统的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90年代末,交通部第一次在全国选择了部分道路运输企业作为试点,发展公路快运,同时要求各省区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快件货运发展规划和组织工作,引导汽车快件货运发展。

到1999年底,我国有货物运输经营业户301.8万户、营业性货运车辆417万辆、各种货运站场约1500个,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道路货物运输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道路货物运输组织方式迅速调整。在进一步巩固普通货物运输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快件货运、出租货运、搬家运输以及特种货物运输和物流服务等货物运输服务方式得到极大发展,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道路货物运输组织结构已基本形成。

“十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且成绩尤为显著。全社会道路年度货运量在100亿吨以上的高位上实现了32%的增量,年度货物周转量从6000亿吨公里迈过了7000亿吨公里和8000亿吨公里,实现了61%的增长。在“十一五”期间,道路货运发展的强劲势头依然不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0%以上,特别是货物周转量迈过了1万亿吨公里门槛。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由国务院颁布,《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等配套规章相继实施,为“依法治运”、实现公路基础设施与道路运输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截至2015年底,全国营运载货汽车达1389.2万辆10366.5万吨位;全年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333.28亿吨、61016.62亿吨公里;道路运输完成的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7.27%和33.52%;载货汽车1389.2万辆10366.5万吨位,公路货运量315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57955.72亿吨公里。历年公路货运量变化如图3-4所示。

图3-4 公路货运量及其占比

资料来源:历年交通统计公报。

目前,我国正处于道路运输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并进的关键时期,与积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相适应,道路运输必将通过进一步的规范化管理、多样化服务,努力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连接。

(三)运输装备

交通运输的产品形态是“人和物的位移”。对于公路运输发展来说,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车辆运输装备发展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相对于公路基础设施,我国的车辆装备制造业起步更晚。1956年,随着12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开下一汽总装线,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解放”牌汽车如图3-5所示。1978年底,全国民用车辆拥有量为135.8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为100.17万辆、载客汽车为25.90万辆。1978年,全国公路部门营运汽车拥有量为18.50万辆,其中载客汽车为3.34万辆、载货汽车为14.80万辆。

图3-5 “解放”牌汽车

资料来源:中国一汽网。

改革开放后,公路客车、货车、配件、保修、装卸机械及筑养路机械等企业成为交通部归口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使车辆装备快速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国家和交通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资金上大力扶持,政策上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吸收;通过实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使相关制造企业脱胎换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使我国落后的车辆装备工业在改革开放20年后,快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改革的深化,1999年1月1日起,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远集团、长航集团、中海集团、路桥集团、港湾集团五大国有交通企业正式脱离交通部直属。此举标志着交通部完成了改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政企分开的步骤,从此专司公路和水路运输行业管理职能。[5]

与交通部脱钩后的众多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也经受住了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展翅高飞,为我国公路运输车辆装备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我国车辆装备的发展更加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国公路营运汽车拥有量为1473.1万辆,其中载客汽车为83.9万辆,总客位达到2148.6万个;载货汽车为1389.2万辆,总吨位达到10366.5万吨。历年载客汽车辆数和载货汽车辆数如图3-6、图3-7所示。

图3-6 载客汽车数量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历年交通统计公报。

图3-7 载货汽车数量及其增长率

资料来源:历年交通统计公报。

改革开放40年来,车辆的数量、客位和吨位以及车辆种类、质量、技术水平,特别是车型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至今日,我国道路运输车辆装备已经具备了现代交通运输的雏形,呈现门类齐全、大型重载、高速智能、绿色节能的趋势,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车辆装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