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忆苦思甜,穷且益坚——40年的经验与教训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从“被动追赶”的局面转向“适度赶超”的局面,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适应能力仍有待提升,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对经济规模提升、结构调整、方式转变的支撑力仍然不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运输需求尚未得到全面满足,特别是公共交通服务的运输供给能力尚显薄弱。二是在自身发展水平上,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依然需要扩大,技术等级仍需提升,网络覆盖广度与通达程度仍需提高,随着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应更注重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智慧交通、生态交通将是综合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是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尚存差距,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分布不平衡问题,人均基础设施的拥有量和路网密度指标仍低于日本、美国。此外,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等级标准及水平与发达国家也存在一定差距。

(二)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运输服务质量不高

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而缺少综合的协调,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缺乏衔接的政策机制、标准支撑,造成了基础设施布局、功能上的衔接不畅,并且已经形成了与基础设施伴随的固化格局。运输服务方面,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在服务组织上的相对独立,加上设施衔接的不畅,实现客货的“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推进旅客运输与物流的高效率运作,也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是在交通运输能力总体提升和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基本缓解的背景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衔接的战略作用愈加明显,各运输方式间的综合协调问题日益显现,设施与设施之间、运输服务与运输服务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整体运输效率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的控制。

(三)外部资源约束越来越强,粗放发展难以为继

交通运输是资源消耗型产业,是占用耕地的主要行业,根据国土资源部门的统计,1997年至2005年,交通建设占用耕地是全部建设占用耕地的20%,交通建设占用耕地是交通用地总净增量的60%,广东、河南等许多省份交通建设已经受制于土地指标,未来土地供应与交通用地需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交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比重已超过10%,与工业、建筑一并成为我国三大用能行业,舒适化、快速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出行需求的趋势,交通用能数量和所占份额将继续快速提高。而我国进口石油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交通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我国已主动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责任压力。交通工具的排放是主要的环境污染源,交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国交通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气候等资源的重大约束并且趋紧,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