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语情,不仅是语言文字自身的新动态,往往也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关注语情,不仅是语言研究的需要,也是把握社会脉搏的必需,尤其在信息化飞速发展、自媒体日益发达、语言功能不断拓展、语言生活空前丰富的当今,更显重要。有鉴于此,2008年我们创建“语言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985工程”项目)时,便专门设立了“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语言生活研究”方向,并于当年以“中国语情监测研究”为题,申报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主持人赵世举,项目号:YB115-11)。随后,在时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的支持和共同策划下,2009年3月,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正式成立。由此我们开始了对中国语情的持续观测和研究。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监测与研究中心一成立就确定了以下理念:“关注语言生活,研究现实问题,打造综合平台,服务国家社会。”主要任务是:“实时监测和研究中国语言生活,尤其关注有关国家、民生和社会的重大语言文字问题,以及语言文字新变化,并以不同方式及时准确地分析、反映语情状况,尤其是语言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以此为国家和政府部门有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为社会的有关需求提供服务,为语言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尽力,为发展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做贡献。”(赵世举《中国语情》创刊词)正是基于落实上述理念和任务的需要,中心成立之初便创办了内参《中国语情》简报,每季一期,接着又创办了不定期的《中国语情特稿》,以及时反映本中心的语情监测研究成果,直接呈送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考。简报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下,由赵世举主编,冯学锋、赫琳、李佳、欧阳晓芳、阮桂君、田源、王宇波、张延成等轮流担任执行主编,孙冬妮、李佳、辛海霞先后担任责任编辑和编务,作者大多是本中心的师生。该简报很快得到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重视与肯定。所刊文章,有的获得国家部委领导批示,有的被政府部门采纳,还有的公开发表于中央媒体或学术期刊,在决策咨询、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语情研究》(2009~2015)一书,即是精选2009~2015年《中国语情》和《中国语情特稿》刊载的研究当年重要语情和热点语情的文章进行加工编纂而成的,力图集中反映当年我国主要语情状况和社会各方面对重要语情和热点语情的不同看法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2016年以后刊载的文章,我们还将继续选编。旨在集中保存2009年以来中国历年语情的真实记忆,系统呈现中国语情发展演变的历时轨迹,为学术研究留下原始资料,为今后的相关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所选文章都是对重要语情和热点语情的追踪研究,所以写作模式也大体相仿。一般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对事件原委的介绍,二是对社会各界关于该事件不同看法的综述,三是简单评议或提出对策建议。大部分都是当时语情动态的原始记录。为了保持其真实性,我们这次选编时未做大的修改,只是订正了明显的错讹,理顺了不太顺畅的语句,删改了某些不宜公开发表的内容和冗赘的表述,微调了个别文章的大小标题,然后根据内容分类纂集。本书由赵世举和李佳负责全部的筛选、修订和编辑工作,所收各期《中国语情》原执行主编任编委,吕清林和陈磊洋同学参与了部分编校工作。
由于这些文章原本是供内部参考的,因而在文献标注等方面也许有不规范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并祈有关方面鉴谅。感谢原作者和编者!感谢信息源的有关媒体和人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世举 李佳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