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保护到支持
——中国贫弱群体政策的转型及其特征
一 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贫弱群体的政策研究多集中于对保护措施和支持措施两个方面的探讨。首先,关于贫弱群体保护措施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提供立法保护,主张从法律角度通过立法和依法维护贫弱群体的权利[1];第二,提供补偿性的直接保护,包括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实现“应保尽保”,加大财政对社保资金的拨款力度,降低社会保险缴费率,建立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户籍转换制度等[2];第三,提供调控性的间接保护,包括改革分配制度,向高收入群体征收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3]。其次,关于贫弱群体支持措施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供发展性政策支持,包括完善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实施政府开发式扶贫等[4];第二,探讨公平性政策支持,包括建设社会安全阀机制,争取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利,拓展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培育贫弱群体的政治意识与权利表达能力等[5]。
可以看出,以往研究一方面多分别讨论对贫弱群体的保护措施和支持措施,缺乏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多元化综合考察,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多聚焦于评析政府保护和支持贫弱群体的现时作为,而缺乏对政策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历史性研究。政策通常是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动态发展的,因而片面化、碎片化的分析可能是一种误导,不仅不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政府解决和改善贫弱群体问题的做法是否符合实际,而且无助于梳理和总结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便为完善现有政策体系提供准确信息。
针对现有研究的缺陷,本研究将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对贫弱群体的政策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横向角度对比分析包括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等贫弱群体的保护和支持政策,总结中国关于贫弱群体政策变化的共性和表现特征;其次,从纵向角度总结中国贫弱群体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其动态演变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