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印的经济关系
鲍觉民
一
英印的经济关系,始于十六世纪末叶。至一六〇〇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获得皇家特许经营东方贸易之大权,自是以迄十八世纪末叶之两百年间,英国与东印度之贸易,几全为该公司所垄断。当英国势力之侵入印度,以及早期英国与葡、荷及法国在印之竞争,经济的利益远过于领土的野心。葡萄牙人,虽为欧力东渐之先锋,但国力微弱,海军力量,尤非英、法之敌。荷人之主要欲望,乃在香料群岛及爪哇,而于印度大陆,无力兼顾。惟法国野心勃勃,于一六六四年成立法国东印度公司,以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相对抗,英、法两国势力之逐鹿于印度者凡百余年,迄一七五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书记克莱武率兵大败法人于加尔各答附近之普拉西,英国独霸印度之势始成。
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创设之目的,虽以经济利益的诱引为最要,但以时时需要对抗劲敌,抑制土人,距离本土既远,交通又极困难,于是不得不具备军事、内政等功能。以一商业公司,而同时行使军政大权,俨然有政府规模,诚为历史上仅见之先例。其最可痛惜者,东印度公司时代之主要人物,多为冒险之商人,既重营利又少行政能力及远大眼光,加之当时东西航路,必须绕道好望角,动辄经年始达,天高皇帝远,公司内部之情形,自始即甚腐败,除经营正常贸易外,对于印度人民横征暴敛,剥削榨取,无所不为,至于其他非法的收益,如由土酋及土人方面公然接受的贿赂馈赠,为数亦殊巨大,甚至英明干练如克莱武者,仅就由孟加拉土酋之贿赠一项收入言之,即达三十万镑之多,至今仍遗留英国初期统治印度史上的最大污点。故其时英国和印度的经济关系,直可谓为予取予求,其经济的利益,乃为片面的,而非互惠的。合理的收益以外,复加以非法的榨取,事闻于英伦政府,曾因此先后限制及剥夺公司一部分原有之权力,直至一八五八年士兵叛变一役勘定后,英伦始深感公司统治之失当,予以废止,而代以正式派遣之大吏。二百五十余年之英国东印度公司,至是遂永留为历史上之名词。
二
自十八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原料品及食物之需求日亟,制造品之输出,亦益增其在国家经济上之重要,而印度则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最适为其工业原料及农产物供给之大泉源,及制造品与资本消纳之大市场。加之自十九世纪初叶,轮船发明后,航海之术大进,及一八六〇年,美国南北战争发生,棉花之来源骤减,不数年而苏伊士运河开通,英印距离大为缩短,有无相通、供求相应之需要,更为自然的结果,而于“农业印度,工业英国”政策之推行,尤为积极。
东印度公司,既经废止,统治印度之主要人物,悉为由英伦直接派遣之官吏,此辈虽为维护英国在印利益之代表人,但究系具有行政经验,且能体察政府治印政策之大旨者。此时英国在印之劲敌既除,土邦亦经次第就范,英国为更进一步开发印度的经济,增加印度人民的生产能力,一面从事交通的开发,如铁道之建筑,电报、电话线之敷设,以及海港之修筑,既求印度各地间之有无互通,更求运输费用之减低,尤以小麦、棉花等农产物之出口,外国货物之进口,较前便捷多多。一面又尽力发展水利,尤其在雨水较少、雨量不甚固定之印度河流域及恒河中上流之西北各地,疏浚河渠,开凿深井及建筑蓄水池,俾借人工灌溉之助,使广袤之荒地,变为肥美之农田。
英国以其为工业革命之先进国家,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国力强盛,资本过剩,亟谋海外可以消纳之场所,而印度自为最适宜之目标。今日印度所有之公共事业,如铁道、航运、道路、码头、银行、矿业及灌溉制度等,其建造修筑与经营,大部均为英国之投资,其中尤以铁道一项之投资额为最巨。印度之新式工业,仍极落后,其中较为足称者,当推棉纺织业、黄麻工业、制糖工业以及煤铁工业,莫不为英国巨额之投资,甚至英国有一部分之工厂,为就地利用原料之取给,市场之需要,以及低廉劳工之召雇,并且免除往返运输之费用,而在印度各地设立分厂。至于农业方面规模较大之栽培事业,如茶园、树胶园及咖啡、蓝靛之种植业,亦大多为英国人之投资。
凡此种种具有积极性的建设事业,其受惠最多者,纵为英国之资本家及一部分印度之地主豪富,但对于整个印度国家经济地位之提高,社会经济状况之改善,自有其极大之贡献。是以自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英印之经济关系,可谓逐渐由片面的,而进为互惠的,并由非法的榨取,变更形式,订为法律,而成为合法的收益。
三
英印之贸易关系,自一六〇〇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以迄十八世纪末叶之二百年间,印度货物如丝织物及棉布、蓝靛等,源源西运,回程航船,则载以金银,以相交换。及十九世纪初叶,英国之社会经济状况,因工业革命之结果,发生极大之变化,工业既代农业而为国家经济之基础,英印间之贸易货别,至是自亦随之而有剧烈之变化。以前之英国,犹为一农业国家,至是农业衰颓,工业大盛,农产物之产量大减,制造品之出产日增,于是工业原料和食物之供给,与市场之需要,几成为国家存亡之关键。以印度农产资源之丰饶,人口之众多,一面既可供给英国以所需之原料和食物,一面又可消纳其工业制造品。自是印度棉花、小麦、黄麻、茶叶、皮革等货物源源输英,反之则英国棉织物及机器、五金等之输印,亦与日俱增。近数十年来,印度之新式工业,虽略有发展,但其出口总值中百分之七十五,仍为工业原料和食物,尤以棉、麻、茶、麦四者为最多;其进口货值中百分之七十以上,则为工业制造物品,显示其为农业国家对外贸易之特征。
至论英印贸易之数额及其消长之情形,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印度之对外贸易,几全为英国所独占,但自苏伊士运河之开通,以及欧美各国乃至远东之日本工业发展以后,印度有增无已之农产物原料之出口,已非英国一国所能消纳,输至其他各国之数量,亦与日俱增。迨至一九三五年印度出口总值中,其至英国本土者,不及三分之一,而输至英帝国以外之其他国家,则达百分之五十四。至于英国货物在印度入口贸易中地位之变化,尤值重视。当一八七〇年,印度之入口总值中,英货占百分之八十五,如连同英帝国其他属地货物之输印,则合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自二十世纪开始后,印度之民族思潮,日益澎湃,尤以近二十年来甘地所领导之不合作及消极抵制英货运动,发生极大之效力,加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中,英货在印度之市场,曾为日、美诸国所劫夺,恢复不易,及一九三五年,英国货物之输至印度者,不及印度入口总值中百分之四十,即连同英帝国其他属地,合计亦不及百分之五十。反之,其自英帝国以外其他国家之货物入口,则多至二分之一以上。英印贸易之总值,虽年有增加,但英国在印度出入口贸易总值中所占之比例,则减退甚速。其消长情形,略见下表:
印度出口贸易之国别(百分比)及其总值
印度入口贸易之国别(百分比)及其总值
四
印度至今仍滞留为农业国家,全国三万万九千万人口中,直接从事于农业生活者,约占百分之七十三;换言之,印度人口中,四分之三均恃耕种田地为主。新式工业,仍极落后。印度之主要农产,有米、麦、棉、麻、茶、糖数者,其中除稻米、蔗糖二者多为自给外,棉、麻、茶、麦均为出口之大宗。印度所产之棉花,占英帝国总产额三分之二以上;小麦产量,得全帝国总产额三分之一;茶叶产额,占全帝国产额三分之二;而印度黄麻之产量,达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几完全垄断世界黄麻之市场。除印度棉花因品质较劣,纤维较短,不适于英国兰开夏郡棉纺织区之需要外,茶、麻、小麦之出口,均以英国为主要之对象。
除农产外,印度地下亦有丰富之蕴藏,尤以煤、铁二者为多。印度煤藏,约为六百万万吨,铁藏亦达三十六万万吨,他如锰、铬、镁及云母等矿,均有大量之储藏。又印度可能发展之水力总量,多至三千万匹马力,尤可贵之天赋资源。所惜因工业落后,货弃于地,尚未能充分利用。
印度虽具有广大肥美的土地,富饶的经济资源,但一般人民之生活程度,极为低下,终岁辛勤劳作之所得,每难维持最低限度之简单生活。衣食困难,营养不足,体弱多病,死亡率高,为最普遍之现象。衣食且不暇给,对于享受教育之机会与兴趣,自然减少,以此不识字人数,占达总人口百分之九十。贫、病、愚三者,交相影响,互为因果。其显著之结果,乃为生产效率之低下,姑就印度之主要农产言之,印度每稻田,现仅产稻十六公担,而日本每稻田,则可产稻三十一公担;又如印度每棉田,现仅产棉一百十磅,而埃及棉田,每平均可产三百磅。其他各种农产物生产力之落后,大约类此。据前孟加拉省农业处□孟因博士称,欲求印度土地之生产能力,增加百分之五十,殊非难事。
印度一般人民生活程度之提高,生产能力之增强,不仅需要农业本身之改进,而工业化之推行,尤为必要。印度工业发展之物质条件,如原料及劳工之供给,国内市场之广大,均称俱备。徒以自十八世纪末叶,英国工业革命后所持之“工业英国,农业印度”之治印根本政策,迄未能变,此不特为挽近印度有识分子所最引为痛心疾首,即英国一部分开明人士,亦每申论印度工业发展之应予倡导。良以英印经济关系之维持与增强,必须建筑于繁荣而和平的印度大众人民之基础上,且印度工业化之目标,重在自给,而非扩展海外市场,故不致有与英国工业制造品竞争于世界市场之危机。反之则因印度大众人口生产能力之加大,购买能力之增进,不仅对于一部分本国不能生产之物品,仍须仰给于海外之输入,俾借其所生产之剩余以交换其不足。且以印度人口之众多,每人每年苟能多用一条手帕,多穿一双袜子,即可使世界无数工厂,增加繁荣;又如印度农田之稻、棉产量,略有增加,则世界千百万人之衣食问题,即可解决。印度经济发展之结果,世界各国,固可同沾利益,英国因历史的及投资的关系,定可受惠最多;但欲达到长久友善的英印密切经济关系,端赖于今日英国对于印度经济发展,不仅予以诚意而合理的辅助,并能以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方式,促其早日见诸实施。
《思想与时代》第17期,194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