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
张印堂
引言
大凡一区的繁荣或一个地方的荒芜都不是偶然的现象,决定的因素虽然复杂,但是总与其地环境的优劣关系最深,此乃各地之一般现象。我国之宁夏与青海自亦不能例外,兹略言之。宁青之人口的稀少,农林之缺乏,物产之不丰,村落之疏稀,都市之寥落,交通之困难,工业之不振,商业之衰微,与其如此千百年的历史,当然是不无基本原因的,此基本原因惟何?即地理环境的限制,所使之不得不然者。吾人虽也尝言,一地的荣枯盛衰的形成,半为自然,半属人为,而人力改进自然的效能,虽也可随科学的进步而渐增,但终是有限度的,那自然的基础,便是最后的限度了。宁青的经济发展,人力虽似尚未尽到,未来的重要与潜在的希望虽然也有,但其可能性却是有限制,而一切建设或开发的计划,均须循其基础,善为利用,行之以宜,方能奏效。但尚有若干困难问题须待解决。职是之故,宁青二省虽为当前国人最注意而且急要发展的我国大西北之一部,但建设之解决条件,即两省经济地理之基础与问题,尚鲜有谈及之者,本文之目的,即在企图弥补此缺憾,借供有关机关与社会人士之参考。
宁青的地理背景
我们姑且概略的说,青海拔海尽在三千公尺以上,为康藏青最高高原之一部;而宁夏拔海仅一千公尺,为蒙新高原之一部。两地拔海高低虽有悬殊,但以所在纬度的关系,低者偏北而高者居南,故其气候之变化与自然植物之分布及其未来发展的基础和问题则类似颇多。两省均深处内地,具有温带内陆高原之极端的大陆性气候,冬夏与昼夜温度变化急剧,冷热不均,雨水稀少,年量多在三百公厘以下,而无雨之沙漠,如宁夏西北部之黑戈壁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之库库贝勒沙漠等,所占面积均甚广大。此外半旱生之草野碱地,如宁夏东南部之阿拉善水草区及青海泊之西北部与柴达木之东南部,及水流不畅之沮洳区与宁境弱水下游之居延海一带分布至广。总而言之,雨水缺乏,疏浚沼泽,兴办水利,改进牧畜,从事农牧兼营,配合调整,殆为两地所共同不可更易之基础与问题也。
缺乏雨水确为宁青两省各种经济发展之最大障碍,譬如较为广平的高原地势本极便于交通之往来,但是因井泉的缺少,供水发生困难,如经宁北沿绥新大道一带,公路不修,虽可通车,但沿途食水供给却成问题。盖以每隔百余里甚或数百里,始见有一浅涸碱水井子,即极耐干渴的骆驼,虽素有沙漠舟之称,往来亦感困难,何况行人旅客?沿途汽车须自带水料始免汽缸以缺水而爆炸之虞。泉水较多的地域仅限大山的脚麓一带,而这些高山的分布,适又限于沿边,如宁省之东南沿边的贺兰山与祁连山等,此带以山高多雨,加以山上冰融雪化之赐,所以这些山麓地方,井泉遍布,溪流潺潺,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便成了人物荟萃的场所,通衢大道的驿站,史家所称驰名中外的甘肃走廊便是由此形成的。青海境内地势稍有不同,乃有数大盆地所[的]形成;盆地景况之好坏多视其向风或背风之位置而定,半为绝对干燥沙漠,半为比较湿润草地,其条理也至明。所以宁青居民的分布,在宁境内者,多限于东南沿边山麓一带的水草区,成线状或带形点状;而青海境内者则多集聚于盆地的半部,成片面状。总而言之,一面因受了地理条件的支配,而一面又以居民知识的幼稚,加以外界促进势力影响之薄弱,宁青两地经济发展迄未脱离原始的牧畜与极粗放的农作,这也是势所必然的。
宁青位置的重要
(1)为甘肃走廊的屏藩
我国对外之交通路线虽多,但其在地理上之分布,概可分为海上与内陆两方面。自抗战军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先后陷入敌手,海上之交通断绝,因而对外之国际关系,当以内陆是赖。内陆对外之交通,原以西北之甘新一路为最便利,且历史也至悠久,惟近数年以来,经国人之努力建设,滇缅之交通卒告完成。自滇缅公路通车之后,滇缅一线突飞猛进,较甘新一路尤为便利,乃成了我国内陆交通之主要孔道,举国对外贸易莫不以此是赖,滇缅运输盛极一时,讵料盟军在缅战事失利,滇缅交通中断,一时繁荣顿告枯竭。于是我国对外之交通,又迫不得已,改弦更张,舍西南而图西北,甘新一线在历史上的光荣,渐渐恢复,为当前战时之权宜计,又成了我国对外交通惟一之自由孔道。经甘新之陆空,不但可与友邦苏联通,更借英印之领陆领空以达海外各地。国际交通命脉不断,盟邦互助始得维系,抗战胜利方有把握,其影响我国前途之重大,不言而喻。查宁青二省适当甘肃之东西,形如两翼,实为甘肃走廊之自然屏藩,其于甘新交通之维持上,含义至深。再证诸史乘,甘肃不特为我国通西域、中亚与东欧之走廊,实亦为我蒙藏两藩民族往来必经之过道。以故青海便成了我汉蒙回藏四大民族交会的场所。是甘新交通的安危荣枯与其两翼宁青二省的发展,实具有莫大之关系。
走廊之形成,系由甘新交界之祁连山脉(又名南山)高山上流下许许多多之雪水溪流,下注经甘肃渐渐没入于宁夏沙漠中,在水文上把甘宁青三省织成一体,其中要者,如武威(凉州)之水磨关河,张掖(甘州)之山丹河、洪水河、张掖河,酒泉(肃州)之临水,玉门之疏勒河,安息之踏实河,敦煌之党河,等等。其在东南端者多汇为弱水(又名黑水或额济纳河)流入索果与嘎顺(居延)二海;其在西北部者多注入疏勒河(又名布隆基河)流入哈拉湖。其他较小溪流,为数之多,不知凡几,皆独自涓涓没入甘宁交界之沙漠中。这些溪流一带,以河水的滋润,都是丰美的水草区,又以有灌溉之利,便成了农作的基地,文物的中心与县镇的所在;且尤有进者,沿着溪流河谷,都是由宁夏甘肃深入青海的自然途径,其中要者如沿沙河为经临泽南行过梨园口深入祁连山林区,蒙番出入之要道;沿新河为由民乐南行经六坝堡扁都口趋冰达坡,径趋西宁之孔道;沿张掖河经深岭关或沿弱水之北大河或顺疏勒河上溯,都是直捣青海泊区的自然孔道;再西由党河上行过当金山口可直趋柴达木盆地,如自青海下驰,于甘肃走廊之威胁尤为轻而易举。由此观之,建设宁青,安定两翼,实为巩固甘新交通之急务也。
(2)为西北后方的安全地
宁青二省不特为甘肃走廊的屏藩,其所处地位实属安全。两地虽为我国后方之一部,但无蒙新藏滇及东北四省之远处边陲,易肇强邻之侵袭或随邻国友邦之安危而受敌人之威胁。宁青甘在我西北所处之地位正与川黔康在我西南所处地位同。外患予我之威胁压迫,不拘系来自东部沿海之任何一方,或系来自后方内陆之任何一地,都不易到达宁青,两省确为我国内地最安全之一部。其建设之基础虽属有限,困难虽多,但其价值并未稍减,且其地位,值此抗建期中,强敌压境之下,建设此安全地区,使成为军政经教之重地,诚目前国人当务之急。此宁青地位之安全确为抗建期中急应发展之一最大因素也。
甲 宁青经济地理之基础
(1)为农牧兼营的场所
宁青两地改省以来为政经设施权宜计,疆域范围稍有变更。并入宁省者有贺兰山以东旧甘属之宁夏道八县,而划入青省者则有湟水一带旧甘属西宁道七县,两处原均为由甘省长官控制宁青两区之基地,故宁青两地素有宁夏与西宁驻军使辖地之称。并入之县区,以原为甘肃之一部,居民及其生活与甘省他县初无二致,灌溉农业,发展精密,产物丰富,向为宁青两地之仓库,此所以划归宁青作为建设两省之基础之由来也。关于宁西两属未来之发展姑且不论。现专就宁青两省原有之地域言之,前者虽为内蒙之一部,居民为阿拉善额鲁特与额济纳土尔扈特蒙人,但其生活与察绥境内之锡、乌、伊诸盟蒙人显有不同,后者以所在之环境大部为纯整之草地原野,向以放牧为生,于农业生活有歧视、卑视与嫉视之意,而宁夏蒙人以所在环境不同,大部为水草区,水利方便,宜耕种,故为半牧半耕者,此点正与青海境内青海泊区之和硕特蒙人,都兰与柴达木区藏化之蒙人生活同,此无他,概以宁青两地均为农牧兼营的自然场所也。如宁省东部阿拉善旗境,东有贺兰,西有龙首,南有祁连诸山,山上雪水溪流频频下注流入阿拉善沙漠中,造成一典型的水草区,例如东起定远营(王爷府),西迄民勤(镇番),沿途水草密布,成连锁状,两水草区间隔自十数里至数十里不等,井泉与沟渠灌溉,均属轻而易举。西部于额济纳旗境有黑水(额济纳河)大河,分支奔流,要者有弱水、纳林河、穆林河等,均注入索果与居延二海,造成一丰美的河湖地带,土质肥沃,面积广大,又便风力与引力灌溉,于农于牧,随心所欲,基础均甚富厚。此外如青省青海泊区之西北部,有乌兰木伦、布来玛,布哈诸河灌溉其间,草丰地肥之东南部沿布尔汗布达山麓一带,土厚地湿,素为五柴达木蒙人耕牧之园地,推广发展,颇有希望。即黄河上游之沼泽沮洳,一旦疏导,牧畜之外,根生农作亦非无望。总之青省北部之盆地,土轻松,色黑重,性肥沃,稍事疏浚,灌溉易举,拔海虽高,但以形势的封闭及北面祁连大山的屏障,无蒙新高原所习见之沙风之为害,反之盆地当天朗气清之下,干暖异常,所以都兰有热国之称,于农作裨益匪浅。大凡麦类如青稞、小麦、豌豆,根生作物如土豆、萝卜之类,及油质作物如胡麻、菜子等,与蔬菜之类均可种植之。农作之外,山地草野,兼牧牛羊骡马驼亦甚适宜。要而言之,凡拔海在四千公尺以下之地如有灌溉便利,其气候皆适于农作之发展。如无水利,于半旱生之草野,牧畜亦无问题。惟于拔海在四至五千公尺间之高山草地,山高气寒,无农耕可能,只能牧畜。幸而青海北部之盆地区拔海多在三至四千公尺间,农牧皆可,兼而营之,尤为适宜,既合天时地利,又符原有居民传统之生活方式。是以农牧并重,配合营之,两者相得益彰,此亦为建设宁青所应注意之一则也。
(2)为当前移民的园地
我国边陆各地,向以地广人稀闻名,乃为我国天留之移植区。值此抗建期中,东北西南,或则沦入敌手,或则近邻战区,移民垦荒,迫而搁置,惟有西北一隅,尚不受敌人压境之威胁,所以宁青两省确成了我国当前惟一之移民自由园地。查宁省面积约为二十六万方公里。现在居民仅八十余万人,平均每方公里尚不及四人,青海面积约为三十六万方公里,居民为一百卅余万人,平均每方公里亦在四人以下,两省人口密度之小几为全国最,仅次于蒙藏(以上数字系包括新并入之宁西两属各县之人口在内,而两道县属人口各占全省人口十之九之多,以故其他各地人口尤稀,每方公里,均在一人以下)。一地移民之可能与容量之大小,固不能单以其面积与人口之比例为准,但由其人口密度之大小亦可窥其梗概。兹进而分区域言之,两省荒殖之可能,确属有望,例如:宁境黑水一带,沿河之平原沃野,南北纵达二百余公里,横则自数公里至数十公里,面积约五千余平方公里,而所居之土尔扈特蒙人为数仅二万余人,照此推之,其可耕地面积之人口密度,每方公里仅四人,较之华北平原上每方公里三百人之密度,何啻天壤。再观青境柴达木盆地,东西长一千余公里,南北阔,窄处亦在七十余公里以上,面积约十七万方公里,可以耕牧之地,至少占盆地全部四分之一以上,而现有之五柴达木蒙人,尚不及两万人,加之二十八年由新疆新迁入之二万五千之哈萨回人,总计不到五万人,为数仍嫌太少。外如青海南部玉树一带(包括玉树、囊谦与称多三县)面积四万方公里,居民仅所谓玉树二十五族而已,共计五万人,每方公里仅合一人。再在都兰盆地从事农作者,所种土地,每十年始轮耕一次。土地轮种,原以土质硗瘠使之休闲以养地肥而行之者,惟青海土地之十年一种,与其地广人少及原居藏化蒙人之不善耕作不无关系,总之此亦为一移民可能之象征也。青海南部囊谦一带,气候温湿,移民农牧,希望尤大。值此战期,移民宁青,既可安置前方后撤之难民,又能充实边防,发展边地富源,增强抗战力量,一举数得,岂非抗建中一大要图耶?
(3)为西北贸易的供销基地
我国西北各省素以出产牲畜与毛皮著称。平时每年顺黄河以皮筏运至包头再经平绥铁路转天津出口之毛皮,多系来自宁青两地。其中尤以驰名中外之西宁毛为最重要。查西宁毛多为青海所产经西宁出口者,毛细而长,质地精良,可制上等毛织品,为数虽无确切估计,至少占天津出口毛绒百分之五十以上。据陈骅声先生估计,湟源、贵德、玉树一带,年产羊毛共约九十万担,其中玉树约占四分之一。再据李君式金廿八年度之调查,该年玉树一市出口贸易数值为十六万四千八百元,入口数值为二十九万三千元,共约四十五万余元。出口货品以羊毛、山药、皮革、鹿茸、盐、金为最。入口则以茶、布匹、食粮、纸张、烟、糖、颜色与铁器为大宗。宁青两地,均富产盐硝,如阿拉善之吉兰台与扎拉台及柴达木东南之萨喀,扎巴与青康交界之白家、苏莽等盐池皆其著者。外如青甘新交界阿勒腾塔格山(即金山之意)与青海南部通天河杂曲之金与玉石亦甚著称,惜未大量开采耳。将来移民成功之后,不但农牧随而兴起,畜产因而增加,即与畜产有关之工商业,亦必借交通之改进,随之而渐趋发展,殆无疑也。是以宁青两地之重要,不特为捍卫我西北国际通路之屏障,安全之后方与移民农牧之园地,实亦将为我国西北贸易之一大供销场所也。
乙 宁青经济建设之地理问题
以上所论,系就宁青之位置与其地理环境仅言其经济发展的可能基础而已,若实际从事开发,尚有若干困难问题,急待解决者,兹举其要者五端,略谓申言于后:
(1)辽阔原野与艰险地形之于交通上的梗阻
宁青两省面积辽阔,纵横各在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形势或为沙漠遍野,如宁夏境内之阿拉善沙漠与黑戈壁及青省柴达木西部之库库贝勒沙漠等,或为崇高山地,如青海之布尔汗布达、巴彦喀喇等,拔海均在六千公尺以上,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且穿山隘口,低者亦在四千五百至五千公尺之间,常为水雪所封,不能超越。或为沼泽沮洳,如黄河上游星宿、鄂陵、扎陵诸湖一带,跋涉困难,道远途长,其于交通之困难也初无轩轾,且两地均无舟运之便,西宁至包头之筏运,仅能谓为宁青之出口水道,于其境内运输无补。两省境内除青海南部自囊谦之香达此上至鲁拉四十公里之水道有皮筏往来,与宁境弱水之一段水运之外,短小之通航水流亦不多见。现宁省交通俱以骆驼为主,而青海则以牛马为最,当地人无里数计程,只按行程日数计之,且更以牛马行动迟缓不同,以马则日行八九十里,而牛、驼每日则仅行五六十里,沿途大道故又有牛马站之分。例如自西宁至玉树东路长七一九公里,用牛需时四星期,用马则只二星期;西路较长,约一一五〇公里,需时尚不止此。青海地高气寒,冬天尤甚,山则常为冰雪所封,欲行不能,即于春夏之交,天气仍不甚佳,行旅亦非容易。例如当罗氏(Rockhill)考察青康时,于四月十六日自柴达木盆地之南起程,至五月二十五日始抵玉树,需时共三十九日,沿途所遇,雪日二十二天,雨日二,风日三十,多北风与西北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于此可知。当夏秋之交,青海交通最便,其他季节,非雨雪即干冷,率皆不宜行动,故有“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雨淋头,七八九最好走,十冬腊脸开花”之谚语。况宁青两省均属地广人稀,驿站旅舍极少,如柴达木玉树间之一段,往来行旅,食宿所用,必须自行携带,而于宁夏境内,虽无青海地势之艰险与气候之恶劣,但流沙遍野,行行重行行,交通亦极艰苦。于冬春二季,沙风时起,飞沙卷石,旅行尤难,况沿途井泉有限,水供不易,比之甘肃走廊一带之水道遍野、井泉密布之江南风光,别有天地也。
(2)崇高地势与干燥气候之于土地利用的限制
地势崇高与气候干燥确为利用青宁二省土地的最大障碍。地高气寒,乃青海农作之根本限制,正如干燥雨少于宁省农作影响之严重。两地温差之变化甚剧,往往一日之间判若冬夏。兹举两说为例:据斯文·赫定氏之记录,于宁境黑水河畔,十月五日晨温高摄氏二十·九度,至翌日晨降至七·六度,于夜晚则又低至零下一度。又据罗氏在青海都兰所测四月十一日早五时半为华氏二二度,午后二时升至八一度,至六时则又降至三九〖度〗,气候剧变程度于此可见一般[斑]。霜之为害异常,中夏冰雪,亦非奇闻。宁境土地之利用除于水草区四围半干草野可以从事牧畜之外,所有农作,仅限井泉溪流附近之灌溉地域,所以宁境之现有农作尽分布于东部阿拉善沙漠中之水草区内,来日希望当以弱水一带为最大。总之凡无灌溉便利之地即无农作可能,以其雨量不足,过于干燥也。以故甘青交界处农人当以石板盖于地上以减少土中有限之水分之蒸发。青海环境稍有不同,在土地利用上可分三区论之,北部高盆地区,如青海泊区、都兰□地区、柴达木等,低处亦在三千公尺以上,地高气干,生期短促,温差变化急剧,于农于牧,均受严格限制。草地的分布,以气候风向之关系,仅限于盆地之半部,较为温湿的生长季,长不过阅月,到了严酷的长冬,草尽枯槁,此时牲畜只能靠着零星干草度生,饥寒交迫,病死特多,年在百分之三十以上,此正与内蒙同,为牧畜之最大障碍。盆地中的农作亦仅限溪流旁有灌溉的部分,如青海泊区之西北部,都兰之北部及柴达木之东南部等。所种作物以气温的限制,选择耐寒的干性作物及根生作物最为需要。品种与牧畜饲料,调整配合,尤为急切。灌溉方式减除盐碱亦所必须。青海中部之沮汝[洳]沼泽,地高气寒尤甚,疏导水道,为用以放牧之先决问题。及至青海南部长江上游一带,雨水虽稍见增加,但地势仍属高亢,温度低,生期短,该地农作仍受限制,耕种仅限四千公尺以下之河谷低地,四至五千公尺间之山地,只能牧畜,过此即渐入高山苔原,牧畜亦感困难矣。
(3)民族习俗的各异于履行农牧兼营的障碍
一地居民生活之方式,非仅与其自然环境有关,而与其历史之背景以及民族之习俗,关系亦至为深切。宁青之经济发展,虽然首在牧畜,但其环境,既不为一天然的良好牧场,更非一理想的农业区,其经济的基础究属何在,确为开发西北首先追寻清楚的一个问题。吾人要想发展其牧畜事业,非采农牧兼营,使之相互配合不可,否则即不会有成功。简而言之,即将原有之牲畜业建设在新兴的农业上,使新兴之农业务必与原有之牧畜事业互相调协,所种作物不但要适应土质与气候之需要,尤应以能充作饲料者为目的。惟有如此调合,于冬春无草之际,所牧牲畜饲料方能有所依托,储备草料,加意豢养,乃为增进宁青畜产之先决条件,惟宁夏之居民,多为蒙番,藏番蒙人以外界食粮供给之困难,虽稍事农作,既幼稚又粗放,概与其牧畜无关,毫无调济可言,且于纯整之农业生活仍有卑视之意。而移入之少数汉人,则不顾环境之一切艰险,不拘地利之适宜与否,很顽固的依然耕作,成败在所不计,于当地原有之牧畜事业一无所补,焉谈协调。是以配合农牧生活确为发展宁青之一大问题也。
(4)居民稀少与人工缺乏之于工商业发展的困难
宁青两地均为我国地广人稀之省份,已如前述,平均每方公里尚不到一人,且每路行七八日而不见一人,其居民之稀少于此可见一般[斑]。人工乃为发展一切事业必备之因素,宁青居民之稀少不特有碍农牧之发展,尤不易于工商业之举办。查过去宁青之贸易权多为少数甘陕商人所握。输出货品,均以毛皮为大宗,山药次之,矿产仅限池盐与少数沙金之淘取而已,此外无工业产品。输入者,仅少数食粮、茶糖与铁器用具而已。两省出入贸易数量,现以统计缺乏,无从估计。惟据李君式金二十八年在玉树调查所得,该年玉树一区之贸易,输入为二十九万二千元,输出为十六万四千元,共约三十五万余元。由此推知两省现有全部贸易为数之有限,此无他,盖以居民稀少,人工缺乏,工商不易兴办,产销均属不多。惟两省富产盐硝,用以创办与畜产有关之工业,如织毛、制革、造乳品与肉食罐头等最为适宜,惟于人工问题不可不首注意焉。
(5)作物品类及牲畜种别分布与土质水草及时令的适调问题
吾人旅行西北于戈壁沙漠一带见地鼠遍野(查地〔调〕鼠又名土扑[拨]鼠,皮甚珍贵,有陆獭之称,每年输出甚夥)。至黑沙漠则时见野生之驴驼奔驰,于柴达木盆地则又见羚羌[羊]千百成群,到沼泽沮洳野鸭野雁踪迹遍野,于青海南高山草野与松林交界一带雉鸡之声时有所闻,及至五千公尺以上之高山苔原,则只见有黑熊、犁牛、豺狼、麋鹿出没其间。再于盐碱荒野之中,草木虽稀,但于溪旁沙柳之生长,时可遇到。野禽野兽及野生植物之分布,随地既有不同,而养牧之家禽家畜及耕种之作物又岂能超自然而例外乎!吾人已迭次申言,建设宁青之基础首在农牧共同之配合发展,关于此点,蒙番放牧之保守与汉人务农之专一,此种生活习惯上的梗阻,即令借教育的开导而破除,若使兼营之农牧在地理上达到适合的分配与分布,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问题。宁青虽为一农牧兼营的地域,但以各地高低不同,气候不一,草之丰歉不均,环境优劣不齐,有丰美的草地,有半旱生之草野,有为淡水草者,亦有为碱水草者,有荒碛沙漠,有沼泽沮洳,有冰雪苔原,景况至为复杂,而可放牧之牲畜,有喜淡水草者如牛、马类,有爱碱水草者如骆驼,有荒芜之贫瘠草原即可放牧者如山羊、绵羊等,有非丰美之水草不能生活者如马、牛,有数日甚或十数日不饮水即可者如骆驼,有以严寒之冰天雪地为其乐园者如犁牛,亦有以酷燥之沙碛荒野为其理想之场所者如羌[羊]、骆、驴、羚等,口味至为不一,分布必须因地制宜。况宁青一带有毒草存在,牲畜误食,必为所害,如于宁新交界黑戈壁中,古城子东南,有一鄂博,名讶苏,系以人马等尸骨所堆成者,尸骨之由来即盛传为一路过之商队至此以误食毒草而致全体覆没,后为来人发现,用以堆成鄂博以警来者。据云此类毒草于柴达木亦曾发现。由此观之,农牧兼营,配合调整,分布适宜,确亦为开发宁青最严重问题之一也。
结论
综观上述,开发宁青两省之重要性可知,其可依据之地理基础有三,而事实之困难问题有五。若欲从事建设,必须在此基础之可能范围内妥定适切之计划,并针对此困难问题预谋解决之途径,庶有成功之望也明矣。
《边政公论》第1卷第11、12期合刊,194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