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编 社会公平感

第一章 群际不平等条件下农民工三种行为倾向的研究

一 引言

大量研究表明,群际不平等条件下低地位群体可能会采取一系列的抗争行为,最终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俞志元,2012)。因集体行动的破坏力与显见性,这种行为倾向往往更易于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此,群际不平等条件下低地位群体的行为倾向研究较多关注的是集体行动(Foster & Matheson,1998)。实际上,在群际不平等条件下,低地位群体的行为倾向除了集体行动,亦可能采取向外群体寻求帮助的行为倾向或者考虑接受来自外群体帮助的行为倾向。低地位群体采取何种行为倾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群际地位关系知觉或群体认同程度等。当低地位群体知觉到群际关系是不稳定的时,对群体认同程度高的成员可能采取抗争的措施,如集体行动;当低地位群体知觉到群际关系是稳定的时,对群体认同程度较低的成员可能采取寻求外群体帮助的行为倾向,对群体认同程度高的成员则有可能采取拒绝接受来自外群体帮助的行为倾向。

群际不平等条件下的集体行动研究聚焦于讨论集体行动产生的因素,并由此提出了几种集体行动产生的理论。这些理论可大概分为四种取向:心理取向,理性取向,结构取向,文化取向(冯建华、周林刚,2008)。过去研究更倾向于关注集体行动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Zomeren et al.,2008)。在集体行动心理取向理论中,早期研究认为情绪和相对剥夺感起着重要的作用(Bon,1982;Gurr,1970),近期研究则认为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并非独立地对集体行动起作用,而是交互作用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特别是社会认同、群体情绪和群体成员对集体行动的主观感受等因素。社会认同以所属社会类别身份、群体成员资格定义自我。群体情绪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群体或者社会成员所产生的情绪体验(Smith,1993)。Zomeren等(2008)在整合已有模型的基础上,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提出了集体行动的社会认同模型(Social Identity Model of Collective Action,SIMCA)。该模型认为社会认同既直接预测了集体行动,也间接通过公正感与群体效能感预测集体行动。群体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所属群体是否具有解决本群体所面临问题能力的基本信念(Bandura,1995)。SIMCA模型指出,社会认同为群体公正感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因此社会认同能够调动群体成员抵制低群体地位所带来的消极结果,成为他们采取集体行动的动机。社会认同也隐含了群体效能,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程度越高,个人身份的力量将被削弱,群体成员身份的力量将被增强。可见,社会认同影响了群体成员对群体公正和群体效能的体验。SIMCA模型认为三者能够单独地解释集体行动,社会认同在群体成员的公正感、效能感与集体行动的关系中起着桥梁作用,同时社会认同也能够影响群体成员的公正感和效能感。

群际不平等条件下,低地位群体向外群体寻求帮助和接受来自外群体所提供的助人行为的行为倾向或因其隐蔽性和弱破坏性而鲜有学者关注。Nadler等研究发现,低地位群体为了保护自身的群体认同并非总是乐意接受来自高地位群体所提供的助人行为,尤其在那些对群体认同程度高的成员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当群际地位关系不稳定时,低地位群体对来自高地位外群体的助人反应是消极的(Nadler & Samer,2006)。

纵观对群际不平等条件下行为倾向的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行为倾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集体行动,对于受歧视群体向外群体求助的倾向和接受外群体帮助的受助倾向较少涉及,而对求助与受助倾向的研究将有助于完善人们对歧视条件下受歧视群体行为倾向的研究。二是集体行动的理论与路径大多采用国外的研究结果,这些结果在中国是否具有适用性,值得考察。不少国内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些本土化的解释。如刘能提出了怨恨的生产和解释、积极分析的生产与组织能力以及理性选择三个变量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对中国都市地区的集体行动进行类型学分析,考察各种形式的集体行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刘能,2004)。该框架对中国现阶段的集体行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该研究仍为定性分析,缺少实证性研究结果的支持。三是集体行动的路径是否适用于所有群体的问题。集体行动的研究所指向的群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势群体,一类是弱势群体,不同的心理变量对两类群体集体行动的影响可能不同。某些特定的群体,如农民工群体,由于其特殊性是否适用这些集体行动的理论框架还有待考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二元结构体制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持有农业户口,却依靠在城镇打工维持生计。他们既无法反抗牢固的城乡二元结构,也很难再融入原有的乡村。他们处于社会分层的下层,经济上较为贫困,政治上难以捍卫自身权利,这种境遇使他们在面对不公正对待时所采取的集体行动会有别于其他群体。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的集体行动机制是否有别于西方,这是本研究感兴趣的问题所在。

本研究以社会认同模型的理论框架为线索探索中国农民工群体在面临群际不平等状况时的行为倾向:他们采取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他们向外群体求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他们接受外群体援助的原因是什么,并重点讨论群体认同、群体情绪、群体效能、社会支持在他们行为倾向上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