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与群际知觉研究

一 理论基础与问题提出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概述

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中,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从业结构多元化,各民族逐渐打破地域限制,彼此之间交流互动不断增多。促进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积极互动,对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群体身份认同和群际关系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更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由此相关研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心理学研究往往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纳入社会认同的范畴(Phinney & Ong,2007)。社会认同是个体将自身归属于某个类别或群体的心理过程,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SIT)关注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及其对社会思维和社会行动造成的影响(Tajfel & Turner,1979),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认知、群际关系和群体过程等研究领域(Hogg & Ridgeway,2003)。民族和国家是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之一,在多民族国家中,这种社会身份尤其突出,身份认同也因此在民族心理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Phinney等指出,民族认同是多维度的动态结构,核心成分包括对本民族的积极探索、了解以及承诺和归属感(Phinney & Ong,2007)。相应地,国家认同可以理解为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成员对于自己国家公民身份的认同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西方早期研究认为两种认同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后来的研究又认为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可能是正相关、负相关或者是无关联(Berry,2003),并通过对移民青少年的一项调查证实了这一观点(Berry et al.,2006)。国内研究者结合本土特点,围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了较丰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探索。费孝通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中,通过对民族认同层次的区分,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他认为,中国的民族概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中华民族统一体,二是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费孝通,1989,2003:304~311)。因此,民族认同也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56个民族成员对各自民族的认同两个层面(费孝通,1989,2003;方文,2008a),前者可以理解为对国家的认同。还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初步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如一项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发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度正相关,同时也存在差异,国家认同得分高于民族认同(史慧颖等,2007)。另一项对汉族和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结果,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既相关又存在显著差异,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并且,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国家认同要高于汉族青少年(秦向荣、佐斌,2007)。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方面,前述研究发现,在民族冲突情境中,民族认同高或国家认同高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积极应对策略,而民族认同低的大学生则倾向于做出消极应对(史慧颖等,2007)。梁进龙等(2010)则在研究中发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可以正向预测回族、汉族高中生的自尊水平,国家认同预测力更强。从上述分析看出,国内外围绕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开展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值得我们做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些薄弱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尽管国内对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大多是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分开讨论,鲜有研究从整体视角构建人们的民族-国家认同结构并分析这种认同结构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国外有研究者曾对此进行过尝试(Berry et al.,2006),但主要关注的是移民的民族-国家认同状况,与我国民族状况有较大差异。其次,国内目前的民族或国家认同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个少数民族群体而开展,虽有研究同时调查汉族和少数民族(梁进龙等,2010),但鲜有研究分析某一地区多个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情况。而要深入研究民族-国家认同,文化差异唤醒可能是一个重要条件。即便在多民族国家,很多时候,人们可能还是多与自己民族的人交往,文化差异的碰撞并不明显。因此,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协调可能还要在多民族文化交会地区进行研究,才更利于深入理解多重社会认同的特点。针对上述研究局限,本研究将引入多重社会认同分析视角,分析多民族聚集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结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结构对于群际知觉的影响,进而分析民族-国家认同对于群际关系的意义。

(二)多重社会认同视角下的民族与国家认同研究

传统社会认同研究较多关注个体的某种社会认同(如性别、民族、职业等)对社会认知、行为和群际关系的影响,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隶属于多个群体,这些群体中,有一些可能彼此高度重叠,这时的社会认同也就比较单一;相反,有的群体类别之间可能只是部分重叠,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构建自己的多重社会认同就变得复杂起来。近10年来,学者们开始逐渐将研究视野从单一社会认同扩展至多重社会认同(multiple social identities)(Roccas & Brewer,2002;Chiu & Hong,2006;Bodenhausen,2010;Verkuyten & Martinovic,2012)。而多民族国家居民对本民族、国家的认同,正是常见的多重社会身份,可以借鉴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对于多重社会认同的结构,研究者曾提出社会认同复杂性(social identity complexity)的理论来分析人们管理其多重群体身份的方式(Roccas & Brewer,2002)。社会认同复杂性用来区分个体应对其不同群体身份方式上的差异,以对两种群体身份管理为例,复杂程度低的社会认同结构是个体主观地将这两种身份嵌入一种认同中,或是取两者交集,或是以其中一个群体身份为主导;复杂程度高的社会认同则是个体意识到两种身份之间的差异,或是在某一情境中认同其中某一身份,或是同时认同两种身份。在对具有双重文化背景个体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4种不同的认同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取民族和国家层面的交集,形成对生活在同一国家中同一民族的人的认同(Phinney & Devich-Navarro,1997);第二种是将某种认同置于另一种认同之上,形成民族主导认同或是国家主导认同(Berry & Kalin,1995);第三种是区隔式认同,在不同情境中,选择不同认同,或认同民族,或认同国家(No.et al.,2008);第四种则是整合式认同,个体同时对民族和国家具有高度认同(Oyserman et al.,1998)。Berry等人对536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移民的文化适应的研究(Berry et al.,2006),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社会认同复杂性的存在,勾画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可能呈现出的不同模式。所调查的青年中,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为重要组成的文化适应呈现出四种类型,分别是以民族认同为主导的民族(ethnic)模式,以国家认同为主导的国家(nation)模式,以高度民族和国家认同为特点的整合(integration)模式,以及民族和国家认同都很低、处于模糊认同状态的弥散(diffuse)模式。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假定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和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类型可以概括在如图4-1所示的二维结构之中,这些不同类型的民族-国家认同对人们的群际知觉会产生不同影响,本研究将对此逐一进行检验。

图4-1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二维结构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