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态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性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普遍较低,无论是对收入、地区经济指标还是各种类型的相对收入。

(2)不同类型的居民,特别是城市和农村居民经济性变量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一些差异。绝对收入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均有影响,这与罗楚亮的研究结论一致(罗楚亮,2009)。但全省GDP只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对城市居民影响不显著。人均消费支出与之类似,对城市居民只有与所在市居民平均收入比较时的影响才显著,而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的。

(3)尽管本研究尝试了许多种不同的相对收入,但相对收入对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没有比绝对收入更明显,仅在城市居民中关联相似性更大的与市居民平均收入差代表的相对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的结果不太一致(官皓,2010)。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相对收入的比较对象不明确有关,无论是市级、省级还是全国,平均收入依然不是一个人人熟悉的数值,同样地,众数也一样。对于多数人来说,统计上的省级、全国平均收入或者不熟悉,或者并不成为一个比较参照对象。

(4)与选择参照对象的相对收入相比,收入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满意度的高低。但对不同收入的五个居民群体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多数居民的相对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这与收入等级看似矛盾,也不支持假设4,其实这一结果可以理解,因为假设4与收入分等的假设相似,就是收入高的人自然会与比自己收入低的人比较,生活满意度会高,收入低的人所面对的更多是收入高的人,生活满意度就会低,处于中间则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不同收入等级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时他们的比较对象变成了所在等级中的内部比较,相对收入的差异缩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降低,出现了多数情况的不显著。

(5)人口学变量和调节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经济性变量大。这从不断加入模型过程中伪R2的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学变量中,男性生活满意度低于女性,这与以往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一致。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相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更低;但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村居民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差异并不显著;在不同收入居民分组后,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仅限于较高收入且较高受教育程度居民。不同年龄居民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大致的趋势是年纪越小生活满意度越低。调节变量中负向情绪体验对生活满意度影响为负,未来信心、评价倾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正。

(6)由于本研究的城乡居民问卷有差异,因此对城乡居民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从统计结果看,城乡居民群体在经济性变量和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在相对收入上,城市居民在受教育程度上高于农村居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更高,获得居民平均收入资讯的机会更多,因此居民对于个体收入的相对高低的估计更精确,这也就使得相对收入差异的衡量更接近实际情况,这可能是研究中相对收入衡量方法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影响的原因。

本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从社会比较角度研究相对收入需要在问卷设计上启动参照对比,在明确了具体的比较方式后才能比较好地看出相对收入对于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王俊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1] 在心理学中生活满意度一般作为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度量,二者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2] 用人均GDP代替全省GDP后发现二者结果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