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治理:理论、趋势与中国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世界碳减排格局特点分析

一是排放权总体上是零和博弈局面,唯有各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合作共赢方式才能解决。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的研究表明,全世界只能再排放3000亿吨二氧化碳,才能实现避免温升超过19世纪80年代末2摄氏度的目标。这意味着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继续增长,排放权利的博弈将更加激烈。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34亿吨。

二是形成以中、美、欧三方为中心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长期来看,欧洲、北美碳排放逐步降低,中国将于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未来碳排放的热点区域将是印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中、美、欧碳排放量分别占全球碳排放量的27.3%、16%和18.7%。其中,欧盟由于其能源安全问题,以及出于借助气候变化平台构筑其领导地位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目的,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谈判与碳减排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直到近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力不从心。中美两个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世界最大的国家,也是经济体量排前两名的国家,其有关能源发展战略和碳减排行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美两国近年富有成效的气候外交,有力地推动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气候外交关系的建立,但随着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中欧绿色联盟强化,中美气候合作弱化,随之而来的将是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低潮期。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长期可能影响中国碳排放空间。在自主减排情景下,美国的退出对中国影响不大。但如果未来世界各国为满足2℃温控目标而必须提交更严格的自主减排计划,届时美国退出将导致中国2030年碳排放空间减少4.83亿~5.67亿吨[2],影响较为显著。假设被挤占的碳排放量全部由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发电提供,则替代电量高达0.65万亿~0.77万亿千瓦时。中国需要加速能源转型,来应对这一挑战。

三是经过艰难谈判,全球气候治理逐步形成了非对抗、合作共赢的自下而上的自主贡献机制,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目标是把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满足“双55”条件的条约正式生效,缔约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66%。《巴黎协定》是一项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国际协议。

根据各国自主减排目标测算,2025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量距离实现2°C温升目标存在87亿吨减排缺口。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退出《巴黎协定》后使2025年减排量从原先承诺的26%~28%下降至10%左右[3],届时全球减排缺口将拉大到97亿吨。美国退出,最坏情况下可能使全球气温到21世纪末额外升高0.3摄氏度[4]

四是碳减排格局不仅要着眼于未来的增量容度、当今排放强度,还要看存量的历史责任。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地区,中国和印度是全球碳排放增长最多的国家。而欧洲和北美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碳排放达峰后逐步进入碳排放平稳阶段。中南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碳排放总体还处于增加态势。但从历史责任看,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量与发达国家历史排放量之比大约为3∶7,中国的人均排放、历史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而美国的人均碳足迹甚至是中国的3倍。

图2-3 各区域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