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军事时局评论(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察敌人强弱点

蔡维藩

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国的战斗力量,决不限于战时军事一方面的军备,而必须有赖于政治、经济、科学及一般文化多方面的长期培养。平时也须一面生产,一面储存;战时,则须一面尽量节省非军事的消费,一面尽量增加军事性质的生产。故吾人观察交战国的强弱,须观察其原有的人力和物力,观察其平时培养与战时发展人力与物力的能力,再进而观察其多方面综合产生的战斗力量,同时参证其战时的战术和战略,才能观察其战斗力的强弱。这是科学性的专门工作,没有丰富资料,这工作做不好。

一般的说,一国军事发展多属秘密,即有关军事发展的一般实情,亦不大公开。这次大战中交战国多如此,亦德日两国尤其如此。德国一位不具姓氏的作家刊出他写的《四年来德国经济状况》(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之后,世人才知德国秘密扩军军费业已用去二十五万万镑,这较一九三六年英国轰轰烈烈成立五年国防计划的十五万万镑还多十万万镑,而且一九三七年英国国防计划才开始,德国则已扩军一年。那几年德国举行军事演习,屡邀列强武官参观,可是新式飞机和大型坦克,等到德军攻入法国境内,才被人发觉。日本秘密准备更久,四十年前,我们留学生即首目睹日本水陆码头经常输入大量钢铁,又亲见其国内设立许多蒙文蒙语训练机构,战前二十年日本太平洋代管群岛而不许外人游览,这次大战爆发,我们才看出日本重武器数量之大,所谓“蒙奸”人数之多,及马绍尔、加罗林、马利安纳诸群岛军备之坚强,皆是它多年秘密准备的结果。再说日本的空军,一般人更不明了,战前日本大量购存飞机发动机,大家固不知道,而日本久已能够制造飞机,人们尤其不大知道。有人听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按照日本订购一万个发动机货单逐批交货,引为惊奇,殊不知日本本已能够自造,大批向美购买,不过适合他自身经济原则与备战计划,这一点,似乎很少人知道。这些只是比较显著的例子,其他方面的秘密当然甚多。一九三四年起,德国国家预算即不公布,日本方面公布的预算亦不可靠。战争爆发之后,他们一切严守秘密,研究人士更难得着参考的资料,欲求观察其战斗力量,几不可能。

虽然德日二国之为强大国家,则是事实,他们之早有强大的侵略准备,亦是事实,否则他们决不敢这样向全世界挑战,亦决不能这样和数十国对抗,即说此一点,我们就不敢轻易断定这两敌人的战斗力量薄弱。老实说,同盟国家对这两国知道的亦太少,论断他们的力量,亦须特别谨慎。

始有人说,今日德日两国战斗力量必较战前为弱,这是可以说的,然这是比较的说法。就德日和盟国来比较,德日对盟国,寡不敌众,他们生产力量无论怎样扩大,生产速度无论怎样提高,总赶不上全体盟国的生产;在这一方面说,德日战斗力量较战前为弱,这是一种说法。就战争时间长短来比较,战争不能速决,战场又扩大,德日两国在生产数量上与速度上已赶不上同盟国家,战争时间愈长,他们愈赶不上同盟国;在这一方面说,德日战斗力量较战前为弱,亦将一天较一天为弱,这是另一种说法。再单就德日和美国来比较,德日是首先发动战争的国家,战争又渐渐向着他们本地延伸,美国是人力雄厚、物资丰富、科学进步的国家,他卷入战争最晚,而今后战争亦决不会延伸到他国境之内,他丝毫不受敌人阻挠,而能充分发挥其“世界兵工厂”的能力;美国已经有了全世界唯一强大舰队,今年他的飞机产量可超出十万架,约为德日两国的两倍,今年年底全国陆军将达一千一百万,约为德日两国陆军之和,派外海作战陆军可达五百万,将近于德日任何一国的全部兵力,即仅就这样比较来说,德日战斗力量亦较战前为弱,这似乎也是可以成立的一种说法。换句话说,今日德日两国之弱,是德国较波兰或法国抗非[击]侵略时期为弱,是日本较中国孤独抗战或美英波偷袭时期为弱,也就是德日两国较美国领导下盟国联合力量为弱。他们本身并不一定弱,其所以弱,是和同盟国全部联合力量比较出来的弱,今日美英专家就德日本身观察,犹认他们两国惟不较战前为强,亦不较战前为弱,这样论断,虽嫌笼统,但其观察,似不失为客观。

又有人说,德日经济恐将崩溃,其反战思想澎湃,亦将促成政治革命。然据美英专家研究交战国中,德日和苏联同样的物价波动皆亟小,其次英国情形较好,美国物价尚较战前高出三分之一。姑不问德日制度是否合理,他们物价波动最小,足见其经济措置总算做到辅佐战争的地步,只要切实做到全国一切为前方,他们的经济似不致先军事而崩溃。至于讲到人民革命,“揭竿而起”的时代早已过去,军事崩溃之前,人民赤手空拳来革命的可能性实在甚少。一九一八年德国的革命是在那一年军事大失败时由海军首先发动的。后来德国遭逢□一九一八年的失败,他的军人可能发动革命,但在日本方面,这样革命的可能性则似较德国为小。经济崩溃或政治革命皆是可能而不可必的事,我们决不应沉[凭]着它们来联想德日战斗力量之弱。

虽然,德日两国确另有其足以削弱战斗力量的几个弱点。

第一,德日两国战略错误。德日两国战略上的错误远较盟国为多,其最严重无莫过于一九四二年德国不敢由非洲向东迈进,日本不敢由南洋进攻印度,机会错过,永远不复返。隆美尔失败,德国退出北非。日本再也不敢迈进一步,他们企图隔绝中苏和美英的会师印度计划,永无实现之望。从非洲到印度这广大地带完全落于盟国掌握中,轴心势力绝迹。双方对这有关全世界战局的总根据地得失影响太大了!盟国方面完全把握住它,东西联系紧密,配合行动,估[站]在战略的主动地位,渐渐转守为攻,转败为胜;轴心方面完整失去了它,被彼此隔绝,孤立作战,站在战略的被动地位,考虑转攻为守,转胜为败。这一年,德日战略错误所造成的不利局面,他们始终没有机会把它翻转过来,亦即始终没有机会再取得战略的主动地位。在这样大战中,不能主动作战,是德日两国的大弱点。

第二,德日两国不合作。战前与战时,德日相互声援,亦不过声援而已,他们并没有实际合作,恐怕也不想真诚合作。一九四一年冬季德国首次攻苏失败,日本为何不攻西伯利亚?一九四二年,德国攻埃及,日本为何不攻印度?一九四二、三年,德国二次与三次攻苏皆失败之后,日本为何反与苏联重订渔业石油条约,另一方面,德国首次攻苏失败,为何反以“苏德战事可以认为结束,剩下的只是对苏局部扫荡工作”的态度,鼓动日本进攻美英,而不鼓动日本和他夹攻苏联?日本几种基本资源渐感缺乏,今年德国为何反而废除去年签订的德日经济互助条约?这些表示他们两国皆不愿冒险以求真正合作。北非战后,无论从哪方面观查[察],德日两国欲求逃避最后失败命运,他们唯有合力翻转整个战争局面,亦唯有从合力来攻苏联的胜利中,来翻转这局面。姑无论德国曾否对日作此要求,或日本愿否接受德国此种要求,一年以来,日本始终没有攻苏援德企图,则是事实。恐怕盟国全球战略决定之后,日本勿宁欢迎盟国的“先欧后亚”战略,而德国则勿宁欢迎盟国或可改用“先亚后欧”战略。今年一月间苏联《战争与工人阶级》杂志的专论说:“德日之间,已失相互信任,但为求尽可能减少不可避免的失败影响,他们继续勾结下去。”说切实些,德日则至少在心理上全存着“嫁祸于人”的念头,一国希望从另一国失败中尽可能减少不可避免的失败影响,德日两国于此不合作,是其各必失败的弱点。

第三,德日两国的先天虚弱。在现代战争中,交战国的海陆空军须有同等的雄厚力量。德国海军向极薄弱,战争初期,他的军事胜利无论怎样扩大,他始终跨越不了海洋,“欧洲堡垒”无论怎样坚强,他始终摆脱不了盟军的包围。日本是海陆强大的国家,但其空军绝比不上美国。战争初期,他的占领区域无论怎样扩大,“不沉没的母舰”无论怎样众多,他始终阻止不了盟国空军的袭击;海军主力无论怎样完整,海军基地无论怎样便利,他始终因缺乏强大空军保护而不敢作主动的海上决战。这次欧洲盟军登陆,德国还是因为海军力量不足,把他大规模战阵远远在美英海军射程之外的后方。最近太平洋美日海空大战,日本还是因为空军力量不足,飞机损失之后,海军连夜败退。德国缺乏海军,日本缺乏空军,是他们现代战斗力量上的严重弱点。

在这三个弱点中,有的业已削弱他们的战斗力量,有的尚须假以相当时日才能产生严重影响。此外弱点,尚未具体显露,而局外人也不易看出。

如果客观的观察,我们又说德日两国依旧强大,因为他们本是强大的国家,他们的侵略又有长期的雄厚准备。同时我们也可说德日两国战斗力量较战前为弱,因为他们生产赶不上盟国全体生产,而其分在东西孤独作战,又敌不过盟国共同决定的一个战略。这也就是说,德日两国对各别的盟国,他们是相当强大的,对全体盟国,他们战斗力量实是较弱的。这样观察指示着盟国联合产生了盟国的强,盟国联合的强显出德日的弱,盟国中固未各个皆强,而德日本身亦固未太弱也。明乎此点,吾人便知德日之将由弱而败,由败而降,尚须有待于全体盟国继续加强联合,充实联合的战略,并澈底发挥联合的战斗力量。此时吾人即认定德日终将崩溃,或已临最后挣扎关头,似还过早。

《扫荡报》(昆明版)194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