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新生代职业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一 新生代职业群体年龄结构
新生代职业群体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年龄在36岁以下,已踏入职场的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新生代职业群体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不安于现状的群体特征,智联招聘的职场调查显示,三成左右的“80后”员工已经担任企业主管以上的职位。随着他们在各行业人数的壮大,新生代职业群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生代职业群体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缓解了劳动力紧缺的城市发展困局,对于经济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年龄是划分新生代职业群体的一个重要标准。图1-1表明,25~31岁的新生代员工所占比例较高。城市中男性在25岁以下、25~31岁及31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6.7%、50%、23.3%,女性的比例为28.5%、57%、14.5%,在25~31岁年龄段间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在来自农(乡)村的新生代职业群体中,男性在25岁以下、25~31岁及31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9.9%、44.2%、25.9%,女性的比例为38.5%、43.8%、17.7%,在25岁以下年龄段间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图1-2显示,“80后”所占比重较大,占到总体的63.9%,是新生代职业群体的主力。
图1-1 年龄区间分布
图1-2 代际分布
二 新生代职业群体的行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服务业在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员工具有不同于“60后”“70后”员工的性格特征,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追求和态度,思想更加开阔,头脑更加灵活,价值观更加多元。新生代职业群体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致力于寻找更多职业发展机会的企业,新兴服务行业如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很多新生代职业群体的选择(宋超、陈建成,2011)。
本次调查共涉及25个主要行业的新生代职业群体(如图1-3所示)[1]。其中零售业、制造业、农业和教育四种行业新生代职业群体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12.7%、11.57%、农业9.78%和教育9.1%。在服务型行业中,零售业12.7%、教育9.1%、餐旅业5.96%、信息技术服务业4.16%、金融业4.72%、商务服务业2.58%、技术服务业2.02%、居民服务2.13%、娱乐业1.46%、公共管理3.03%、卫生5.96%、文化2.58%,共计占此次调查样本的56.4%。累计有12.81%的新生代员工在新兴服务行业工作,其中软件业占4.49%、信息技术服务业占4.16%、技术服务业占2.02%。
图1-3 行业结构分布
本研究对调查中的岗位进行了范围上的定义。放牧:是一个以草原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牧民的劳动,利用牲畜的生长繁殖机理,把草原牧草资源转化为畜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岗位。务农:以农业作为主要行业的岗位。销售:从事销售或与之相关工作,销售岗位主要包括:业务及助理、客户代表、销售经理、销售代表、销售主管、客户服务专员/助理、销售工程师、投资理财顾问、渠道/分销专员、营销专员、营销主管及经理等。财务: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岗位。生产:从事与生产有关的职业。管理: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服务人员:个人或社会组织直接或凭借某种工具、设备、设施、媒体等所做的工作或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是向消费者个人或企业提供的,旨在满足对方某种特定需求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使用价值或效用。自由职业:独立工作,不隶属于任何组织的人并且不向任何雇主做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的人。设计:从事与设计相关的职业,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样本统计显示,管理、销售、生产和财务岗位的人员最多,占总体的87%,服务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各占4%,技术人员占3%,务农和放牧人员各占1%。
图1-4 岗位分布
三 新生代职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
对于新生代职业群体来说,他们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年代,多数为独生子女,和父辈相比,他们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创新潜力。与“60后”“70后”职业群体相比,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开阔的视野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其个人能力素质均较高。
图1-5显示,城市男性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7.9%,初中、高中或中专为11.7%和14.6%,大专和大学本科分别为12.9%和40.8%,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占到10.4%和1.7%。城市女性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8.2%,初中、高中或中专为7.2%和12.1%,大专和大学本科分别为9.2%和50.7%。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占到9.7%和2.9%。城市中女性新生代职业群体大学本科和博士及以上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农(乡)村男性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7.2%,初中、高中或中专为14.7%和29.9%,大专和大学本科分别为15.5%和25.9%,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占到4.4%和2.4%。农(乡)村女性中,小学及以下的比例为11.5%,初中、高中或中专为16.1%和22.4%,大专和大学本科分别为13%和33.3%,硕士和博士及以上占到2.6%和1%。农(乡)村中女性新生代职业群体样本中大学本科的比例高于男性。从整体来看,城市职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要高于农村。大学本科所占比例是总体中的37.3%。受教育程度的整体提高,使新生代职业群体能够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去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运用自身的能力迅速吸收消化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价值,关注能为他们提供大量学习、培训和继续受教育机会的企业。
图1-5 样本受教育程度分布
四 新生代职业群体的工作流动特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数量的持续减少和比重降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现象,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受户籍制度、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约束等国情影响,中国的新生代职业群体在工作变换中所呈现的特殊现象,诸如工作转换是否受人力资本约束,工作变换方向是向上、水平还是向下,工作变换是“停驻”还是“迁移”等,被学界称为职业流动(柳延恒,2014)。和老一代员工的职业流动相比,频繁离职的新生代职业群体多数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对见识广泛且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跳槽会为他们带来更好的收益或更多的机会,但员工的流失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李玲,2014)。
新生代职业群体成长于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多元文化时期,成长期形成的独特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观念,去富有挑战性的地方工作成为新生代员工流动的首选理由。选择在户口所在地就业的新生代职业群体普遍少于外地员工,这些外地员工中有来自其他城市的,也有来自农(乡)村的。新生代员工工作总时间分城乡统计显示,来自城市的跨地区就业3~5年的员工为多数,占62.3%;而本地就业的则是3年以下为多数,占56.5%,可见在当地就业的新生代员工多为外地(跨地区就业)员工。来自农(乡)村的跨地区就业5年及以上的员工为多数,占到66.0%,来自农(乡)村的本地就业3~5年的员工为多数,占55.1%(见图1-6)。
图1-6 新生代员工总计工作时间分布
来自城市的新生代员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较高,他们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为组织带来显著效益。然而,频繁离职的也多为这部分高知群体。根据新生代员工在现在单位工作时间,统计,分城乡显示,来自城市的跨地区就业5年及以上的员工仅有26.1%,多数仅工作3~5年;来自城市的本地就业5年及以上的员工占到48.1%,多数在3年以下,为53.1%。来自农(乡)村的样本中,工作5年及以上的跨地区就业和本地就业占比分别为73.9%和51.9%(见图1-7)。可见,更多的农村青年与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工作关系,选择留在工作地,这部分人的离职率低于城市员工。
图1-7 新生代员工在现在单位工作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