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品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你来唱兮我来和:《诗经·郑风·萚兮》

萚兮萚兮,风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诗经》中有些篇章所反映的情节相当有趣,《郑风·萚兮》就是一例。短短几句,就把一幅上古男女恋爱对歌的图景写出来了。

第一章前两句,“萚兮萚兮,风其吹女。”“萚”是草木落下的皮或叶,这应该指的是春天的现象。“风”为自然界气之流动,《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又可引申为传播或影响,《毛诗序》所谓“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即是。“风”也可有男女或动物之牝牡相感义,成语有“风马牛不相及”,意为马和牛之间是不会雌雄相感的。所以前面两句既表示风吹落叶,同时也是一种气氛营造。《诗经》中较多篇章,在每章的开头,常“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称为“兴”。“兴者起也”,即引发情感。此处以“风其吹女”即“风吹落叶”起兴,而“风”本来就有传播相感义,所以风吹落叶具有暗示性,暗示青年男女互相爱慕,渲染力很强。

三四两句,“叔兮伯兮”是对男子的称呼,又是复指。可见这不是一对一的私约,而可能是上古时期的对歌活动,倡议者为女子。《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现代论诗者常以这段话作为此诗是情歌的理由之一。“倡予和女”,倡,唱也;女,汝也。此句有两解,一为倒装,即予倡女和,我来唱,你来和。另一解为“倡,予和女”,即你来唱,我来和你。笔者以为,第二解也许更好些。因为上古时期固然可能比较单纯开放,然而此诗发生于春秋时期的中原地区,毕竟是礼乐教化所及之处,女方过分主动的行为较难想象。《易·咸》“彖”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即含有男女交往中男方放低姿态主动追求女方的意思。这大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基本思想,而鼓励男方先唱,自己应和,就较为合理。如此,男方主动便符合礼俗,女方虽然只是应和,但主动性仍在女方,只要男方开始唱歌,女方完全可以选择中意者对歌。因此女孩子通过倡议对歌及氛围营造,在恋爱中把握着主动。

第二章为重复。“漂”同“飘”;“要”者或释为“完成”,或释为“邀请”。不管哪种释读,女方掌控节奏的动机是不难发现的。

不过,古人的解读并不一样,方玉润引严粲言:“此小臣有忧国之心,呼诸大夫而告之。言槁叶风吹不能久矣,岂可坐视,以为无与于己而不相与扶持乎?叔伯诸大夫其亟图之。患无其倡,不患无和之者。”(《诗经原始》)认为这是一首反映朝臣彼此呼吁共扶危难的作品。这样的解读当然政治正确,或许也有历史依据,但却难以从文本中直接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