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眩晕。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有旋转不定的感觉,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突然跌倒。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分为气血亏虚、痰浊阻滞二型。
|一、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遇劳累则发作,伴有神疲懒言,四肢乏力,自汗出,面无光泽,色较苍白,唇甲淡白,时有心跳快,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选穴】
印堂、大椎、太冲、太溪、膈俞、肝俞、肾俞、脾俞。
【定位】
印堂: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大椎: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膈俞: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
用点刺放血法。印堂、大椎二穴点刺出血,出血即止;太冲、太溪二穴点刺出血,挤出血液2~3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络点刺下,使之出血适量,并于背俞穴上拔火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中病即止。
|二、痰浊阻滞|
视物旋转,自觉头重,胸闷,时有恶心感,呕吐痰涎,胸腹部闷满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
【选穴】
头维、脾俞、肝俞、膈俞、丰隆。
【定位】
头维:在头侧部,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脾俞: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膈俞: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操作方法
用刺络放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和穴位附近血络点刺2~3下,使之出血适量,并于脾俞、肝俞、膈俞、丰隆穴位上拔火罐10分钟。隔日1次,中病即止。
注意事项
(1)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
病例
刘某,女,74岁,家庭妇女。主诉自10年前开始,每年发作十几次眩晕、耳鸣。每次经过吃药打针后消除。近2年发作频繁,病情较重,经诊断为眩晕病。近日眩晕发作,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耳部重听,眼球震颤,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吃药打针不见显效。遂于印堂、大椎二穴点刺出血3~5滴;太冲、太溪二穴点刺出血,并挤出血液2~3滴;用三棱针在膈俞、肝俞、肾俞、脾俞穴及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数下,使之出血,并于上述穴位上拔火罐10分钟。经上述方法治疗1次,眩晕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