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节录)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
三、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 推进综合执法, 严格执法责任,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 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一)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 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 强化中央政府宏观管理、制度设定职责和必要的执法权, 强化省级政府统筹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职责, 强化市县政府执行职责。
(二)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 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 不得提交讨论。
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对决策严重失误或者依法应该及时作出决策但久拖不决造成重大损失、恶劣影响的, 严格追究行政首长、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 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 合理配置执法力量。
推进综合执法, 大幅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重点在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海洋渔业等领域内推行综合执法, 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
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 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理顺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理顺城管执法体制,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建设, 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 不得授予执法资格, 不得从事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严禁收费罚没收入同部门利益直接或者变相挂钩。
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 建立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 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 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对接。
(四)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程序, 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明确具体操作流程, 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 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严格确定不同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执法监督, 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干预, 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 惩治执法腐败现象。
(五)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 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 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 定期轮岗, 强化内部流程控制, 防止权力滥用。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 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 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健全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罢免等问责方式和程序。
完善审计制度, 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六)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 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 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