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集体土地项目全程运营模式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顶层设计”——思想与政策法律篇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内容涵盖“三农”各个方面,解决了多年来“三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

2005年5月21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五个“务必”。在《农民日报》专访《习近平的“新‘三农’”说》中,深刻论述了他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即:务必执政为民重“三农”、务必以人为本谋“三农”、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务必改革开放促“三农”、务必求真务实抓“三农”。[1]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2]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1世纪以来,农民收入连续9年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仍极为艰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3]

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强、美、富”。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4]

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即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5]

201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农村要发展,根本要依靠亿万农民。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同时,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循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住得进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6]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三个不能”站在历史角度重新审视我国“三农”的重要规律,坚定了强农惠农富农与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要求全党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不仅应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同时还应在政治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三个坚定不移”从全局角度突出了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表明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坚定态度,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上述三方面论述,不仅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判断,同时又以当前的政策部署为基础,在不断进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理论成果,集中展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坚定自信和对亿万农民群众的责任担当。[8]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9]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将乡村振兴置于“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的高度,强调要“突出抓好”。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大棋走好,讲究的是充分观局谋势、通盘考量。乡村振兴的成功实施,并不能只靠发展农村,更需要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精准把握。[10]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提出了“扎扎实实”四个字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总书记提出“扎扎实实”这四个字的要求,言简意赅。“实干”,也是习近平推进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和标准。[11]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村振兴应该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强调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总书记为我们搭建起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12]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素质。这里,总书记将三大体系建设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总书记在强调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时,将手段和目标高度统一的思想。[13]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14]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40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要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农村美丽家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按规律办事。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推动礼仪之邦、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相辅相成。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贫困村和所在县乡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脱贫攻坚,要保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1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忌贪大求快、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二是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各地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脱离实际的目标,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19]

习近平总书记有着丰富的基层农村工作经验,因而总是能用深入浅出、善接地气的语言阐释“三农”重大问题,既讲大逻辑又说大众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刻洞察、对农民的殷殷情怀。[20]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荒考察时指出,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农业要振兴,就要依靠科技的翅膀,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