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规则与案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些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更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产生了一大批以阿里、苏宁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增长,而且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达到了29.2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11.7%。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32.2%,比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2.0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6年的12.6%提高到15.0%。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62万亿元,并持续稳定增长。

基于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的现实,《电子商务法》历经前后五年时间,经过三次公开征求意见和四次审议,终于在2018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在确立调整对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分别从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的权利义务、电子商务合同的订立与履行、电子商务争议解决、电子商务促进和法律责任的方面对电子商务法律问题作出了基础性的规定,成为调整这一新兴领域的基本法律。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作为电子商务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其行为与权益内容也在《电子商务法》中直接或间接地得以规范和保护。网络消费行为具有普遍性,并对广大公众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确有必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角出发,结合已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广泛法律实践,对《电子商务法》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进行剖析,以期为消费者权益保护议题提供更多有益的智力资源。而与此同时,消费者、经营者、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三方力量不对等的问题存在且凸显。近几年来,出现的大量如“京东自营案”“魏则西事件”“当当网取消订单案”等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即是证明。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概念兴起的背景下,消费者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权和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外延。依照《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之余,法律界人士仍有必要站在法律实践的前沿,考察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最新立法动态。在此观念的指引下,本书对《电子商务法》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

考虑到《电子商务法》颁布时间不长,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容易在第一时间为一般公众甚至电子商务领域从业者与消费者所熟悉,因此,本书将借助丰富的案例对该法所涉及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加以释明,实现案例和规则的相互印证,以期使法律行业之外的读者也能轻易明了。具言之,本书采取“法条+案例分析+法理”的表达形式,相信其相较于单纯的理论阐述而言,能够更加形象、直观而有效地帮助广大读者理解并接受其中所欲传达的信息与思想。从法律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写作的过程也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料想能够激发读者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界发现法律实践中的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图紧扣新时代的脉搏,采用最新、最典型的案例材料以保证内容的代表性、新颖性。在每一个部分中,开门见山,将法律规则与案例相结合,分析讨论消费者保护制度在《电子商务法》中的具现或不足,然后针对法律文本的具体内容或司法实践的要点予以评价、点明,力求每个部分均言有所指,而不是泛泛而谈。

本书由吴景明老师主编并最终审定,具体由王妍紫(第一章)、刘昊(第二章第一节)、马栋(第二章第二节)、陈燕玲(第二章第三节)、汪旭东(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孙蕾蕾(第三章第三节)、次多(第三章第四节)、邹明欣(第三章第五节)、赵智慧(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李垚林(第四章第一节)、张怀文、季凯韬(第四章第三节)、韩月(第四章第四节、第五节)、史梦宇(第四章第六节)、朱茜(第四章第七节)、朱姣(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张智婷(第五章第三节、第四节)、陈平巧(第五章第五节)、吕琳(第五章第六节)、邹游(第六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七节)、高晓颖(第六章第二节、第七节)、郭启亮(第六章第三节、第七节)、周嘉欣(第六章第五节、第七节)、陈冲(第六章第六节、第七节)负责各章节内容的撰写工作(排名不分前后)。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书经过了最终的统一审阅,力求达到每个章节在思路、体例上的一贯性,但各位作者针对具体问题均有独立的思考,且不同问题有采取不同说明方式的必要,因此,本书各章节的分析思路及结论也未必是最终且唯一的,应当由各自的作者对其负责。

最后,我们为编撰本书作出了很大努力,但出于水平、精力或时间的限制,出现错误或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我们真诚地希望并欢迎各位法律界同人和广大读者能够对本书的缺漏与不足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