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侧写3:用犯罪心理学解读微动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拒绝谎言,观察出真相

说谎是门技术活儿

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个没有秘密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不仅多,而且比较诚实。那么,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谎言,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自处呢?千万不要轻视谎言,谎言往往与真相相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能揭穿谎言。

什么是说谎?心理学家曾经给它下过许多定义,然而由于学术的缜密性,这些定义大都比较隐晦、复杂,多与“隐藏”和“编造”相关。其实,说到说谎,大概没人会觉得陌生,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与谎言打交道,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就是谎言的制造者。

尽管生活中谎言无处不在,我们也经常扮演说谎者的角色,但是说谎可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当一个人说谎时,如何保证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嘴巴讲的语言一致,就是一件颇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人在说谎时,情绪会产生一定的波动,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会通过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表现出来。但是对于一个高明的说谎者来说,一般人很难观察到其内心真实的变化。“喜怒不形于色”就是这类人的特点。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真正高明的说谎者已经从意识层面上欺骗了自己的大脑,以至于大脑控制下的行为没有露出明显的破绽,至少在表面上与语言保持了协调一致。

经过以上分析,你是否觉得说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来看一下高明的谎言通常是什么样子的吧。

某家英国医院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告诉她的主治医生说想要回家看看。在玛丽提出请求的时候,医生看她的神情非常愉悦、轻松,不时眯起微笑的眼睛,显得非常可爱。这些表情让玛丽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于是医生同意了她的请求。令人吃惊的是,玛丽回到家以后一晚上三次试图自杀,最后又回到了医院。在这个案例中,玛丽就用自己的表情成功地欺骗了医生。

俗话说“翻脸比翻书都快”,看来表情变化之快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桥段:为了验证另一个人是否说谎,人们会说“你敢看着我的眼睛再说一次吗?”是的,尽管表情变化多端,但是大家普遍认为眼睛不会撒谎。事实真的如此吗?人身体上究竟哪些部位最会撒谎,哪些部位又比较诚实呢?

艾克曼和普利森两位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用仪器拍下了一位正在说谎的人的照片,分别拍摄了这个人的头部、颈部以下和全身。然后让被试判断此人是否在说谎。大多数看过头部照片的人给予了说谎者较好的评价,如性格开朗、正直等;看到颈部以下照片的人大多给予的是否定的评价,如紧张、掩饰等;看到全身照片的人则大多数评价其为机敏、善变。结果证明,看过颈部以下照片的人的判断最准确,而看过头部照片的人,被说谎者的表情欺骗了。

据此,艾克曼和普利森得出结论,人体的下半身最为诚实,尤其是脚,而脸最不可靠。

普遍而言,说谎时由于良心的不安和内心的慌乱,身体一定会有所显露。对心理素质较差的人,这种不安和慌乱极有可能表现在全身各处,人们之所以会通过面部观察出来,是因为说话时的习惯让我们最先关注到他人的面部表情。但是对于训练有素的人来说,他能够极好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内心想法与表情的不协调往往会通过最难被发现的下半身动作泄露出来。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根据大脑的工作原理,人的面部最接近大脑,因此很容易被意识所控制。尤其是对于阅历丰富的人和演员来说,这更是一件极为简单的事情。相较于面部而言,下半身距离大脑较远,意识对其控制能力也较弱,所以,要想不露出蛛丝马迹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刻意消除某些说谎时的习惯性动作,还是会有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出现,更何况此时的大脑正在为编造谎言而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