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创新发展体系展望:以创新为引领、以低碳为导向、以城镇化为依托

产业是城镇之本、立业之基。城镇化的外在表现是人口的集聚,而实质上却是产业的集聚,人口的集聚是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和最终实现的。可以说,没有产业集聚作为基础,城镇化就无法真正实现。中共十七大以后不断强化的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词。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突出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甚至将此提高到“刻不容缓”的高度,要求必须取得实质性进展。转变增长方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旨,也必然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根本。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节能减排是必须之行。现阶段,低碳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的最新延伸,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再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特色产业体系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要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生态景观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为切入点,统筹协调西安、咸阳城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加快建设洪庆、常宁、草堂、渭北(临潼)工业区组团,发展壮大泾阳、三原、高陵、阎良、临潼、蓝田、户县卫星城,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外围组团分担产业功能,卫星城带动区域全面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着力打造贯穿南北、串接曲江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皇城商贸旅游中心、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行政中心、金融商务中心、体育中心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南北主轴带”;塑造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建设集湿地生态功能和CBD功能于一体的大都市滨水核心景观区;依托秦岭山水风光和已有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建设集自然保护、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秦岭北麓山水风光带;以渭河北岸帝陵群为依托,建设集帝陵保护、旅游、影视创意于一体的渭北帝陵生态景观带。西(安)咸(阳)新区应以建设历史文化一脉相连、高端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备、具有强大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为目标,按照“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现代农业衬托”的景观格局,重点抓好城镇综合改造与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科技资源统筹与新兴产业培育、遗址保护及其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五大工程。

宝鸡应以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为目标,着力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加快宝鸡—蔡家坡百里城镇带建设,完善蔡家坡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职能,将蔡家坡建成宝鸡城市副中心和国家重型汽车制造业基地。渭南应以建成关中东部中心城市、秦晋豫黄河三角区区域中心城市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门户为目标,完善中心城区服务职能,加快高新区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渭北经济开发区、卤阳湖通用航空基地建设。铜川应以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以煤电铝联产、现代建材、食品医药为主的工业基地和渭北地区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先导,积极发展旅游、食品产业和服务业,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煤—电—铝—水泥联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以新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调整老城区用地布局,加快建设铜川新区,开辟绿色工业走廊,合理布置新兴产业园。商洛应以建设陕西东南部中心城市、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和西安第二生活区为目标,重点推进商州—丹凤一体化进程,加快商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南秦河休闲居住组团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和人口集聚创造良好环境。杨凌应以建设集农业科教及技术交易、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依托农业科教优势,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群。

天水市已经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机械制造工业集群、电工电器工业集群、电子信息工业集群、医药制造工业集群、建筑建材工业集群。天水市应发挥已有的工业优势,加快建立以电子信息、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五大产业集群;按照“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依托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县区工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催生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新生力量,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

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框架,结合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再造产业体系,构建五大产业带:一是北线从西向东,沿麟游、长武、彬县、铜川、黄陵、白水、蒲城、合阳等县(市)打造煤化工产业带;二是沿清水、凤翔、岐山、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大荔等县(市)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三是沿陇海线打造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带;四是沿天水、宝鸡、咸阳、渭南、潼关等县(市)打造贯穿陇海线的现代立体物流产业集群带、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和文化产业带;五是以秦岭东西为轴,沿天水、宝鸡、西安、渭南、运城、三门峡等市打造秦岭北麓生产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带,沿陇南、汉中、安康、商洛及南阳等市(县)打造秦岭南麓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产业带。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路径、战略重点和空间组织形式》,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9期,第135—140页。

[2]康江峰:《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路径之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41—43页。

[3]张建军:《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机制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2期,第90—94、101页。

[4]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5]杨忠泰:《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探索的重点》,《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20期,第73—75页。

[6]杨新科:《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策略研究》,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第28—35页。

[7]谭琨:《三大经济区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5期,第126—128、261页。

[8]段学军、虞孝感、Josef Nipper、张维阳、于露:《中国极化区发展及功能评估研究》, 《地理科学》2013年第7期,第769—778页。

[9]杨忠泰:《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和创新》,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3期,第48—52页。

[10]薛汉莉、王育宝、冯宗宪:《中国跨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政策设计》, 《情报杂志》2013年第7期,第198—203页。

[11]王玲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选择》,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12]张领翠:《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聚问题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3]胡金荣:《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 《理论导刊》2011年第4期,第73—74,77页。

[14]安树伟、姜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的中期评估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1—7页。

[15]李明国、申俊喜:《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与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 《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第7期,第57—61页。

[16]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优化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第3期,第100—104页。

[17]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低碳背景下资源型省份产业安全评价研究——以西部资源大省陕西为例》,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3期,第286—290页。

[18]陈林生:《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第108—110页。

[19]杨冬梅、赵黎明、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0期,第79—83页。

[20]徐胜:《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研究》, 《当代财经》2007年第1期,第77—81、124页。

[21]王晓红:《典型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特点及值得借鉴的经验》,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6期,第122—128页。

[22]杨省贵、顾新:《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9期,第50—54页。

[23]陶涛:《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统筹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24]高鹏、刘燕妮:《关中—天水、成渝、北部湾三大经济区创新实施比较研究》, 《未来与发展》2013年第1期,第72—76、71页。

[25]张慧:《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第42—44、52页。

[26]王静:《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差异及产业空间构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5期,第896—899页。

[27]侯航博:《关中—天水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