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路径机制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路径、战略重点和空间组织形式
1.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
第一步,创设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领导机构。由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横跨陕、甘两省,包括七市一区,因而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时必然会涉及陕、甘两省的科技管理体系与权力问题。为此,两省必须让渡出一部分行政权力,交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管理机构,并就科技创新管理、政策机制、发展规划、资金投入、科技资源配置等问题进行协调,这就需要一个统摄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创新活动的权威领导机构。
第二步,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路线图。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配置状况的调研、科技管理机制的统一、科技创新方向的确定、科技资金的投入、科技项目的下达以及科技创新中介要素的培育等事务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期规划,以实行统一管理与错位发展。科技创新路线图应确定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阶段和保障措施,并对未来3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大纲。
第三步,降低科技创新活动的城市首位度,均衡科技资源的空间布局。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典型的科技单中心,这非常不利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均衡进行。西安市与天水市、宝鸡市、铜川市、渭南市、咸阳市的科技位势差太大,后五者科技创新的能力很弱。为了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地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均衡发展,建议在组建科研院所、成立高等院校、发展科技中介组织、下达科技创新课题时有意识地向以上五市倾斜,并引导科技资源向这些地市流动,以强化科技创新活动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变单中心为多中心。
第四步,打通地方科技与国家科技之间的联系,借用国家科技力量发展区域经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强大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力量应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通过军转民项目、技术转让、人员流动、人员培训、联合开发、配套生产等路径主动出击,与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建立“多形式、多管道、多环节”的联系通道,打通地方科技体系与国家科技体系的联系,充分借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力量。
第五步,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企业产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产生科技创新的冲动。为此,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创新领导机构应出台新的政策,对企业进行引导、考核和激励,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的形式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要求科技研发实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组建自己的技术研究院(所)和实验室;要求有一定技术研发力量、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其他大型企业进行联合研发;要求技术研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通过购买专利、引进生产线和产品的形式进行引进创新。此外,所有企业都应制定自己的科技创新计划。
第六步,大力发展科技创新的中介服务,组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创新网络。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应按照“开放性、有序性、动态性、创新性”的原则进行。
2.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和空间组织形式
(1)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的示范基地,切实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从长远目标来看,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但针对经济区现有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目前的重点是切实抓好以西安为中心的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变科技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统筹科技资源,就是在区域层面,按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科技资源开发、配置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实现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结合,既包括科技资源的共同开发,又包括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利用,既包括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之间科研要素的融合,又包括围绕区域创新目标的各种形式的结合。尤其是要促进科技资源的区域化利用,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示范基地,在深化经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所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作为规划的最大亮点,其抓住了经济区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必将为经济区创新体系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统筹科技资源的改革示范基地,是一项涉及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创新主体的利益分配的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相当大。当前,就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而言,如上所述,应在充分利用经济区内丰富的国家科技资源,着力做好其对接转化工作的总体思路下,以军工与民用结合促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军工科技资源。
丰裕的军工科技资源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大的优势,也是建设西安统筹示范基地最大的难点和主要内容。因此,应从战略、体制机构和制度措施入手进行全方位探索,把军工与民用结合促创新作为建设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的战略突破口,从军工与民用合作创新活动中盘活区内丰富的军工资源,实现其最大效益。第一,借鉴四川绵阳的做法,建立权威的军地高层领导协调机构。绵阳军工与民用科技资源的统筹融合和区域创新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区域(地区)本身的努力,而且得益于国务院各部委和四川省的大力支持,其中国务院各部委间和四川省政府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要借鉴重庆军工与民用结合促创新的经验,确定军工与民用协调发展战略,把军地合作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三,完善军工与民用结合管理体制。在明确各军工企业不同性质和边界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军管”“民管”两种管理结合的细化。对确属保密企业的,严格纪律,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时注意资源的优化组合和配置;对可军可民的企业,原则上应根据形势和发展趋势的需要,在管理体制上做出适时、适度、适企业的调整,有利于平战结合。可利用“一厂两制”的体制,对非“军管”的资源、项目和产品研发与生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分公司,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生产经营。第四,依托阎良航空航天产业制造基地、兵器工业西安科技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军工高科技产业基地,并以国家新近批准的西安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工与民用融合)——为契机,强化民转军计划的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优势民用科研生产单位进入军品市场,把它们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富余的资金与军工科技工业结合起来。要尽快出台民用科研生产单位准入制度,扩大军品科研项目的招标投资项目,并制定支持民转军的激励政策,推动社会资本和科研院所参与军品协作配套研发和生产,激活区内沉淀的军工科技资源。
(2)进一步推进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加大关中—天水城市群整合建设力度。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看,经济区内各地市科技、经济和产业发展等,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应按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明确的分工,避免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采用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重点园区、基地相结合的模式,形成网络化的空间组织形态。
首先,加大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体系建设力度。城市群城镇体系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重要节点城市是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城镇化进程近年来不断加快,2007年年底城镇化率达到了43%以上,为西北最高。但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相比较,作为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西安虽然科技教育和创新能力全国领先,但经济总量偏小;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等级不连续,大城市缺位,在西安与天水300多公里之间存在大城市断层,缺少一个能成为二传手的大城市。这既不利于西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也弱化了中小城市对大城市的向心力;与同等规模的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相比较,中等城市数量偏少,仅有6个市区,且发展水平低,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因此,应按照规划要求,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把西安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和经济区的创新源;加大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的建设力度,并以此为契机,加快地方科技研发中心的建设,解决经济区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将宝鸡建成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使之成为西安科技资源和创新极向经济区及其辐射区转移的中转站和桥梁。
其次,深入推进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陕西段和宝潼高速公路为轴线,以西安、宝鸡、杨凌三个国家级和渭南、咸阳、铜川三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区以及几十个科技园区为支柱,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绵延整个“八百里秦川”的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体系。陕西省多年的全力建设和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陕西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以区域内三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支撑点和载体,促进了关中地区以点带面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今后,要抓住以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为要旨的“二次创业”为契机,通过高新区创新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提升经济区区域创新能力;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先导,利用高新集群企业人才、技术、信息及资金流动更频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创新资源的关系更为紧密的优势,推动区域创新体系更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依托,按点(高新区)—线(交通干线)—轴(高新技术产业带)渐次推进,促进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
最后,加快建设宝鸡、铜川、渭南、杨凌和天水等地综合性的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区域创新源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区位选择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成为研发中心。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结合区域优势,科学定位和分工,发展各具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西安作为经济区核心和总部经济所在地,应进一步发挥研发中心的技术转移、辐射作用,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宝鸡、渭南、天水要主动接受西安的辐射,发挥工业生产优势,重点发展机床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业、电工电器产业,成为西安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基地,并与西安高新技术协作,承接高技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研发在西安、生产制造在其他地市的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格局;杨凌、商洛等则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着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创新体系,为经济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创新引领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应本着集约、节约、优质、高效的原则进行,绝不能走遍地开花的传统老路。要主动打造产业链,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优势产业协作配套,建立起体现区域特色的新型化、多元化、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1.放手让市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在机制上有所突破,构建政府调控、市场推动的产业发展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整合要素的功能,加快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形成竞争意识、遵守市场规则的意识,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创新的成果通过市场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各企业通过市场实现技术的更新和产品的换代,给企业“内生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优化组合、产业配套合作。陕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成长培育、创业创新、素质提升三项计划,支持民营企业在资源深加工、服务民生等领域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民营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这些举措定会壮大关中—天水经济区民营经济的力量。三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保护产权,整合公共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维护产业运行秩序。政府应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要素支持,在土地供应、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进一步规范,减少企业交易成本。加大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给予税收减免或资金补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培育、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政府应尊重产业成长的规律,不能为了3年、5年的政绩拔苗助长,人为缩短产业成长的时间,以免造成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服务配套缺乏,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扶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
龙头企业是产业成长的火车头。培育龙头企业是壮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为此,一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将研发、采购、生产、存储、配送、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经营活动集成在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产业链条中,形成产业聚合效应,促进产业壮大。调动多种类型的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多产业配套融合的产业链,比如文化、旅游、会展等一体化的产业链,通信设备、电子产品、IT技术相融合的产业链,航空航天发动机、机身机翼、仪器仪表、通信导航设备、航空服务相衔接的产业链等。加快形成一批全国领先、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及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二要抓住重点行业,带动一般行业。重点抓住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门类,带动文化旅游、能源化工等产业发展。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升传统制造业水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先进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国际化发展,争取到2020年关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1000亿元。关中—天水经济区不应做落后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也不必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趋同,应该利用后发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三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产业链,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通过生产性服务业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将以加工型为主的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服务环节拓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高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通过物流服务拉紧产业链,运用EDI、互联网、GPS等技术,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促进各个环节更加紧密地协调。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构建产业链。
3.建设产业园区,聚拢产业群
产业园区是集聚企业,节约土地、能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有效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一是引导各种资源向园区集聚。关中—天水经济区应有针对性地高质量建设几个大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向园区集中,加大产业园区特色品牌的打造力度,以品牌突出产业特色,提高产业的关联度,提升产业水平。二是打造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产业园区建设严禁不求质量的盲目扩张,制止每个县甚至乡镇都建产业园的做法,减少重复建设的成本。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西安(咸阳)为核心,以渭南、商洛、铜川、杨凌、宝鸡、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为节点,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产业园区建设要以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特别是国家级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高水平产业空间上的集中,使产业园区成为高新技术研发集聚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4.依托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思想是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应抓住陕西省正在进行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技术密集型产业,推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中央数据库,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相关产业信息资源共享。二要促进国防军工企业、中央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借助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加大中央企业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快军工与民用融合产业的发展,借助军工企业的高端技术提升民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地方企业要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主动探讨与中央企业项目对接的路径,打破条块分割,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县区、部门、行业、企业的融合。三要联合培养和使用高端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相关部门建立综合培训和实验基地,为各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使用提供条件。制定宽松的用人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高端人才能量的释放促进产业进步。
5.通过项目带动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层次
首先,争取国家项目,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联系,争取落实几个国家布局项目。积极围绕国家布局项目发展配套产业,通过国家项目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要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关联效应强、能耗污染低的大项目、好项目。相关部门要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区域内企业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发展机会,内引外联,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跨越式发展。其次,利用“十二五”规划加速产业升级。利用“十二五”规划中扶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拓展。陕西、甘肃两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规划一些重点发展的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水平。总之,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是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上水平上台阶的重要步骤,是深化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推手。一定要探索有效的路径,做大做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