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对主要行业的直接投资分析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四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虽然增幅较小,同比增长仅1.18%,但仍然继续领跑,年度流量达270.6亿美元,占比25.09%;采矿业投资流量为248.1亿美元,占比23%,同比增长83.17%;金融业延续2012年以来的增长势头,投资流量为151亿美元,占比14.00%,同比增长49.99%,继续呈现复苏态势;批发和零售业投资流量为146.5亿美元,占比13.58%,同比增长12.25%。2013年,这四大行业的流量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5.67%。此外,中国制造业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72亿美元,占总流量的6.68%;该行业也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流量排名前八名中唯一流量增幅为负值的行业,同比下降16.96%,值得进一步关注(见图3—9)。以下以这五个行业为主,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

图3—9 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重点行业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属于现代服务业,专业化程度较高,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957.3亿美元,占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1.25%,占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9.64%。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仍为负值(这个数值反映的是行业绝对吸引力),这可以反映出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行业绝对吸引力呈现减弱的趋势(见图3—10)。

图3—10 2006—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及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根据统计公报披露的2006—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流量增幅的数值可以看出,2008年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流量经历了跳跃式的增长,而继2010年之后,该行业流量却连续两年呈递减趋势,不过投资流量始终维持在200亿美元之上。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流量较2012年增长了1.18%,基本保持不变;同时,2013年该行业存量占比为29.64%,较2012年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其他行业的增长挤占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份额(见图3—11)。

图3—11 2006—2013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多是伴随着生产制造型企业“走出去”而发生的,主要是为生产、商务活动提供服务,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据首位与该行业市场开放较早、利润较高,行业相对成熟有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社会化分工深化的结果,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交易费用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越高、社会分工越细、国际化程度越高,对租赁和商务服务的需求就越大。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工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化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的需求也快速增长。能否有效发展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直接关系到我国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我国制造业专业化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排名首位的行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具有庞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数,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仍具备吸引力。但是,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与国外领先企业有一定差距,中国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需要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质量,改进海外投资模式,在国际扩展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以创新谋发展,提高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科技竞争力。
二、金融业
金融业属于服务追随型行业,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之一是追随客户,旨在满足非金融企业“走出去”产生的对信贷及其他金融产品的需求。一方面,部分东道国对金融行业的限制较多;另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健全,这都导致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境外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类机构“走出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和方便的服务,也可以进一步利用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获得盈利。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自2004年开始对各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进行统计,但2006年才开始对金融业的相关数据进行专门统计。2007—2013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显示,除2008年外其他各年度当年的流量占比均低于上一年的存量占比,说明该行业缺乏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吸引力。2008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呈现爆发性增长,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出现峰值,而后2009—2011年三年中流量不断下降,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不断扩大。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可能是,2008年个别企业的偶然性巨额投资在金融危机期间遭遇了投资亏损及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环境。自2012年开始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增长趋势,差额有所减小,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金融业开始回暖(见图3—12)。

图3—12 2007—2013年金融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及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同时,2007—2013年中国对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流量增幅的数值显示,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以2008年为分界线,在迅猛增长至140.48亿美元之后有几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自2012年开始,金融业开始回暖,2012年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反弹超过百亿美元,2013年金融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以49.99%的增幅增长至151亿美元,截至2013年,该行业存量突破1000亿美元达1170.8亿美元(见图3—13)。金融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包括在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从事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金融业务的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但就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对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占据了大部分。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共在美国、日本、英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61家分行、49家附属机构,员工总人数达4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3.8万人。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共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10家。

图3—13 2007—2013年金融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与国外银行业机构相比,中资银行“走出去”起步较晚,在海外投资规模、经营水准、营业收入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银行存在着较大差距。我们深知金融服务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因此,首先,我国应提高金融业创新能力,将目光转向学习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的创新机制、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自身产品创新能力。其次,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与相关支持行业的网络互通。再次,制定并优化金融业跨国并购整体规划,加深对国外环境、法律法规、文化风俗等的了解,加深对海外银行风险管理体制、运作模式、产品结构、资源配置体系等问题的认识,以及加强并购后企业内部整合的力度。最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采矿业
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资源寻求型特点,该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之所以占比较高,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增加。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主要的矿产储量在世界占比较低,很多重要资源、能源通常需要从外部输入才能维持国内正常供应,而这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供求变化及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供应量和价格波动较大,需求无法得到正常保障。为摆脱国内资源、能源供应短缺的局面,国内资源、能源类企业投资于采矿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立资源、能源供应基地,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价格低廉、质量优良、供应稳定的资源、能源,这是我国采矿业寻求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原因。
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显示,采矿业近几年的绝对吸引力连续波动,在2006年的增长之后,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上一年存量的差额在正负10%之间波动,基本呈现出年度间交替增减的态势,2013年该行业吸引力大幅上升,差额由负转正(见图3—14)。

图3—14 2006—2013年采矿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及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进一步观察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流量增幅的数据,总体来看,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基本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1年中国企业对采矿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增幅高达152.78%,2012年回落,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大幅上涨,年增幅达83.17%,年度流量为248.1亿美元(见图3—15)。

图3—15 2006—2013年采矿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煤炭、石油、铜矿、铁矿等自然资源是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能源基础。从国内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大宗资源的需求也将会随之调整。而从国际来看,资源、能源类行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一定的行业敏感度。一些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在继续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通过新法规提高了外资进入能源领域的门槛。这都加大了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由于采矿业多属资本密集型产业,初始资金投入规模巨大,而回收周期长,风险较大,因而中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2013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中铝等能源业巨头纷纷发起海外收购,部分收购案投资额巨大。2013年2月,中海油宣布完成收购尼克森的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收购,然而,该项目至今盈利状况不明。中国采矿业企业“走出去”,应该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聘请境外投资专业人才,做好尽职调查,合理处理与当地政府、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对外直接投资回报率,缩短资金回收周期,增强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此外,当前全球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工业产业资源消耗大、污染大、产出少、发展潜力小,改善偏重资源行业与低附加值产业的现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四、批发和零售业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货物进出口活动都需要批发零售服务,所以流向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自2004年年底中国零售市场全面开放以来,外资大举进入零售市场,而本土的零售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存在欠缺,在外资的“入侵”下“连连撤退”。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导致中国零售企业转向海外,一方面是寻求海外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
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显示,2006年与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吸引力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此后三年其差额基本保持在-5%左右。2011年情况略有改善,差额由负转正。2012年,差额为3.3%。2013年,差额小幅回落,为0.76%。可以看出,批发和零售业的吸引力近两年有小幅波动,但波动幅度不大,基本保持平稳(见图3—16)。

图3—16 2006—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及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的数据信息显示,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在2007—2010年保持稳定,2011年流量增幅达到峰值,2012年、2013年流量增速回落,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呈现出较为乐观的行业发展前景(见图3—17)。

图3—17 2006—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批发和零售业是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在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对外直接投资额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2013年流向该行业的投资额占流向第三产业总投资额的约21.2%。然而我国商贸服务业“走出去”的状况并不乐观。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内地批发和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两地合计占2013年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82.72%,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的资金占比极小。从经营主体来看,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经营主体大多为制造型民营商贸企业,国有企业较少,企业规模不大。批发和零售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整体经营形式单一、规模不大、国际化水平偏低、国际竞争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应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的主导作用。
五、制造业
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显示,2006年至2009年制造业经历了发展的低谷期,自2010年开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吸引力逐渐恢复,2013年又有所回落。总的来说,近几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的差额在正负6%之间波动,发展态势较为平稳(见图3—18)。

图3—18 2006—2013年制造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当年流量占比与上一年存量占比及差额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2006—2013年中国企业对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的数据信息显示,制造业对外投资流量在2010年呈现了爆发性的增长,此后三年增速逐渐放缓,呈现稳定增长。然而,2013年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出现负增长,是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行业排名前十中唯一一个呈现负增长的行业(见图3—19)。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服务业也随之得到发展。2013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受限,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增加对全球价值链的贡献值势在必行。然而,中国制造业投资主体与投资规模失衡、单项投资规模较小、行业技术与资本密集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充当创造者而非制造者的角色,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3—19 2006—2013年制造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流量增幅
资料来源:根据《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