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 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动态及预测

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包含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和国内直接投资环境两个方面。本节从这两个方面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及预测。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主要受包括金融形势、财政形势、贸易形势在内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内直接投资环境则主要受国内对外直接投资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和中国国内直接投资环境的现状和变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环境动态。

一、国际环境:经济增长提速,下行风险凸显

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但经济增速继续向下滑行,维持着“弱增长”的格局。与此同时,推动增长的力量格局正在改变,经济复苏势头由新兴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移。

步入2014年,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仍未有太大改善。经济增长较2013年略有提速,但仍低于预期水平。鉴于2014年上半年经济表现疲软,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下调了对2014年和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2013年全球实现经济增长3.2%,较2012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至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略有回升,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为3.3%,此预测较4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4个百分点,反映了2014年上半年经济表现疲软的遗留影响;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为3.8%,较4月份的预测下调了0.2个百分点(见图2—16)。

图2—16 2009—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注:2014年、2015年的数据为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2014。

延续2013年的趋势,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格局悄然发生改变,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企稳,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相对趋缓,但仍具备后发优势。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呈加速上升态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08—2013年,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年均超过70%(按美元汇率计算则达85%)。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支撑了处于困境中的世界经济。而2014年、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会发生改变。

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上升明显,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是2014年全球经济的一大亮点,2014年,美国不仅金融风险得以控制,债务相对安全,实体经济形势向好,而且也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都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欧元区经济筑底回升,但其低增长、高失业、高赤字、高负债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复苏之路困难重重。日本的经济刺激政策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减弱、政府债务压力的增大,未来风险较大。

相较之下,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相对放缓。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由于前期透支性高发展,沉积了诸多结构性问题,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另一方面,虽然欧美经济企稳,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增加,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给新兴经济体造成极大的资本流动压力。结构性调整困难,外加资本流入减少,使得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远低于过去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又各有不同:非洲经济增长相对强劲;“金砖四国”差异凸显,中国经济增长亮丽,增速依旧领先,俄罗斯、印度、巴西增速慢于预期。

需要警惕的是,2014—2015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下行风险加剧。不确定因素包括:首先,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的冲击。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确定性成为复苏进程的重要特征,各国宏观政策也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而不断调整。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转换必然给世界经济带来冲击,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就是一个例子。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或将导致全球资本重新布局,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回流美欧,引发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持续震荡,通胀走高,增长放缓,打乱新兴市场发展秩序。其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全球化趋势减缓;超大型自贸区安排或打乱现行国际贸易格局。最后,地缘政治风险或将加剧。俄罗斯和独联体的经济疲软反映出了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对外国投资、国内生产和投资者信心的影响。目前,中东的动荡也未显著影响能源价格水平或其波动性。然而,若地缘政治形势动荡加剧,则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二、国内环境:经济增长平稳,利好政策支持

(一)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生动力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在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显示,中国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实现经济增长7.7%,增速领跑全球,2014年、2015年经济增长预测分别为7.4%、7.1%,稍有放缓,但仍为全球最快增速。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56.88万亿元,外汇储备增加逾5100亿美元,余额累计达3.82万亿美元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中国在外汇储备和资金方面积累了雄厚的实力。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累计达4.63亿美元,同比增长57%。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http://www.pbc.gov.cn/)。企稳的经济、巨额的外汇储备及日益国际化的人民币,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经济增长预期仍将保持在7%以上,但2014年、2015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或将增大,宏观经济或将面临多重挑战。

(二)“走出去”战略上升到新高度

继“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作为重要内容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走出去”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之一,列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鼓励企业及个人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明确提出要确立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地位,为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直接投资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2013年11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详见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

201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并将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列为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的六项重要任务之一。会议指出,要加强对“走出去”的宏观指导和服务,提供对外投资的精准信息,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三)审批管理办法改革,减轻对外投资障碍

为配合国家“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发展,2014年以来,商务部不断简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审批制度,降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还企业对外投资的自主权。

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规定,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事项,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由商务部核准;其他情形的,中央管理企业报商务部备案,地方企业报省级政府备案,对投资审批权限进行了削减。

商务部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并结合新形势,对2009年发布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取消了对特定金额以上境外投资实行核准的规定,并将核准时限缩短了5个工作日,最大限度地缩小了政府核准范围,缩短了核准时限。新《办法》还提出要明确备案要求和程序,企业只要如实、完整地填报备案表,即可在3个工作日内获得备案。此外,新《办法》还要求政府在继续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的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令2014年第3号《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于2014年9月6日发布。详见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b/c/201409/20140900723361.shtml。

新《办法》的修订,是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融合的重要举措。新《办法》明确了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落实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权,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进程,促进中国企业和个人的对外直接投资。

(四)“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发展新机遇

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个关键词:自贸区与自贸协定谈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三点是2014年中国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举措。在2014年11月举行的APEC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及金融合作等“互联互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实现“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既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联通,也包括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相互畅通和便利化的联通。“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尽管政府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决心很大,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地缘政治风险不容低估。在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中亚、南亚及东南亚等“一带一路”经过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安全局势日趋严峻,而且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过渡和社会转型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将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构成挑战与阻碍。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复苏已开始提速,尽管仍存在巨大的下行风险,但总体形势好于2013年同期水平。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强大的经济实力与雄厚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内生动力。政策方面,中国延续了以往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力度,将“走出去”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举措,简化了对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制度,推进对外直接投资便利化进程,大力促进中国企业和个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2014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总体向好。

三、趋势预测:中国有望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

2014—2015年,全球经济复苏提速,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引导和相关政策的支持下,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定将实现快速稳定的增长。

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1078.4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22.82%,增速上升5.2个百分点,增长势头迅猛。2014—2015年,预计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综合考量中国庞大的货物贸易规模、外汇储备规模和居民储蓄规模,伴随着放宽的对外投资政策和日益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预计2014—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快速稳步扩大。

从单纯“引进来”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27亿美元,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078.4亿美元,短短12年内,增长了近40倍。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和吸引外商投资金额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2013年,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共计1239亿美元,仅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多160.6亿美元。2014年至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未来一两年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有望首次超出吸收外商投资金额,成为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国。根据邓宁的投资阶段理论,当一国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来说,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有利于拉动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对中国经济来说,有利于促进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跨国公司成长、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收支平衡。

(冯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