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谐”的含义
《说文解字》解“谐”,说:“詥也。从言皆声。户皆切。”认为“谐”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皆”作声旁,就其字义来说,“谐”有融洽、协调的意思。
《说文解文》以“谐”有“詥”之意。中国古代另外一部书《广雅》提出“谐”有“耦”之意,耦则为双,引申为多。《玉篇》则认为,“谐”谓:“合也,调也。”从这个角度来说,“谐”有多而融洽之意。
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典籍关于“谐”,更多地从“和合”、“协调”的角度来予以解释,如:
《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
《尚书·舜典》说:“八音克谐。”
《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
《淮南子·缪称训》:“阴谐知雨。”
另外,《说文解字》中,与“谐”意思相近的还有“燮”,“燮”不仅与“谐”音同,而且它本身就有“和”之意,《说文解字》解“燮”为:“和也。从言从又炎。”古代有“燮和”之说,“燮和”即“协和”,有调和、治理的意思,如:
《尚书·顾命》有:“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新唐书·苏瓌传》:“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
在《说文解字》中,“谐”与“协”的意思也有相通之处。《说文解字》解“协”:“众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协”之意,认为:“各本作众之和同,非是,今正。同众之和,一如同力。”还有人认为“协,众人同声应和”,引申开来,则还有“同心之和”的意思。
关于“谐”字的词组,中国古代有“谐声”“谐韵”等,“谐声”指汉字六种构字法中的一种,这六种构字法分别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其中,“谐声”也就是“形声”,指的是意符(即形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有时候,“谐声”也指声韵谐和。
如唐李绅《皋桥》诗:“鸿鹄羽毛终有志,素丝琴瑟自谐声。”
所谓“谐韵”,指的是“押韵”。
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渔父》之辞,未尝谐韵而入于赋。”
近代学者章炳麟《与杨树达书》:“《诗》三百篇之谐韵,盖与今之南北曲同,以平上错杂相谐,不得谓古无上声也。”
此外,中国古代有“谐比”之说,其意指和谐亲近,或者文章、诗词按韵排比成句;也有“谐从”之说,指和顺之意;其他诸如“谐畅”,亦作“谐鬯”,指和谐流畅,其中的“鬯”通“畅”;“谐度”指合于音律、法度的标准;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