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冲突及融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5 代理人的“规模偏好”理论——本书提出的一种假设

上述关于委托代理条件下厂商目标差异理论及相关文献从各个角度对公司经营者的目标进行了理论分析、现象描述和实证考察,得出了非常有益的结论。但所有研究都没有结合现实中的公司财务数据对公司管理者的目标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找出经营者首要的、普遍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戚聿东、钟涵在《委托代理条件下企业家的规模偏好及其矫正》一文中提出了企业家规模偏好假设,并以销售收入作为规模偏好指标,实证分析了销售收入与利润具有正相关性。但该文只是从静态的角度对规模与利润关系进行分析,是一种对规模所产生效应的描述,而并没有比较企业家在销售收入增长指标(规模增长)与利润增长指标(股东财富增长)上更偏好哪一个,从而最终并没有对企业家规模偏好假设进行验证。因缺乏真实的企业数据支撑,所以现有研究显得过于主观且泛泛而谈。本书认为,在委托代理条件下,与股东相比,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规模问题,普遍存在“规模偏好”。因为一般来说,规模高速扩张的企业,管理层升迁的机会更多,同时也可带来更多的货币及非货币收入,比如更大的成就感、更高的报酬、更高的在职消费水平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经理存在扩张企业规模的动机,这种动机可能会促使经理将闲置资金投资于能够扩大企业规模的非盈利项目,从而牺牲股东的利益来增加自己的财富,产生过度投资。委托代理理论自形成以来,过分夸大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倾向,这使得经理人员没有空间为公司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迫使经理人员总是以市场信号作为其行为决策的准则,追求短期利益,殚精竭虑于保护自己的权力和职位。参见曲扬:《我国转型时期中的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本书认为代理人的这种规模偏好与企业的其他目标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并不完全矛盾,如与委托人(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目标在逻辑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并且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矫正并使这些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