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托人与代理人的目标冲突及融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7 本书的研究框架、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1.7.1 本书的研究框架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书研究的逻辑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框架图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八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第1章 绪论

首先概括了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然后在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代理人规模偏好假设,并以此来设计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第2章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理论分析

首先对企业规模的概念及测量进行了界定和说明,提出了销售收入是测量企业规模的最恰当指标。然后从理论、行为逻辑、企业相关目标角度对代理人规模偏好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家对超速发展的普遍规模偏好,实际上与其心理状态、企业自身发展、外部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在理论上,代理人规模偏好有其心理因素,实际上是“过度自信”、“泡沫”、“有限理性”和“羊群效应”等心理因素的行为反应;同时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动因,一是源于企业家获取更多的私人收益,二是出于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动因相互依存,互为实现前提和条件。在行为逻辑上,制度供给、市场需求中的规模偏好也促使代理人通过扩张规模获取制度收益和业务空间。而且资本约束机制缺失、业务与盈利模式单一等因素,也强化了代理人的规模偏好行为。在企业相关目标上,代理人规模偏好与企业知名度、企业利润、企业竞争力等相关目标存在内在一致性。

第3章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实证分析

在第2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代理人规模偏好的假设进行分解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报酬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虽然高管报酬与企业绩效有相关性,但相关性非常微弱;企业利润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企业利润增长率与企业规模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成负相关;在52.71%的企业研究样本中,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利润增长率;在35.92%的研究样本中,随着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增长,利润增长率在下降。以上实证结果验证了代理人规模偏好假设是成立的。

第4章 代理人规模偏好的效应分析

在第3章实证分析的结果——代理人存在规模偏好的结论基础上,对代理人规模偏好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代理人的规模偏好有其积极效用,在给代理人个人带来收入的同时,也可以为委托人等利益相关者带来利益;但如果代理人不顾现实中的风险而盲目扩张,则会出现营业收入增长,而利润减少,使委托人利益受损的情况,这种规模偏好对企业来说是有害的。因此,提出规模偏好适度性,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5章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

首先对人性假设理论、行为理论、激励相容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采取目标融合措施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第6章 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评价指标设计

在第2、3、4章的分析结论基础上,结合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追求的财务目标,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三个方面设计对代理人的显性绩效评价指标。同时强调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重视隐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并把对显性评价指标与隐性评价指标的结合作为采取目标融合措施的参考依据。

第7章 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机制的选择及路径依赖性

在第2、4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代理人规模偏好私人收益模型,规模偏好可以为代理人带来报酬、声誉、控制权等收益。本章以此为切入点,投其所好,对代理人规模偏好中积极的行为给予激励,而对其消极行为予以约束,并构建了“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导向的六位一体激励约束模型”。同时提出,目标融合机制选择具有路径依赖性。首先,目标融合机制的选择应考虑到成本收益比较,在此前提下,要考虑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风俗、政治状况、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等相关因素。由于任何目标融合机制的形成都有相应的路径依赖性,因而各种机制间除了共性表现外,更多体现的应该是个性差异。所以在现实中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模板,“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同的目标融合机制具有借鉴性,但不能照搬。目标融合机制只要有利于本企业的成长发展,收益大于成本就是最好的。

第8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检验结论及目标融合机制的构想,总结本书研究结论、启示及论文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1.7.2 本书的特色及创新点

本书的特色及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出代理人规模偏好假设,并用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2)对代理人规模偏好所产生的动因及效应,从代理人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客观认识其积极和消极作用。

(3)提出评价指标是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的前提,而且在进行指标设计时,把代理人规模偏好因素作为重要参照。评价指标既要体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又要体现代理人规模偏好目标。同时认为评价指标具有显性与隐性两类。本书强调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重视个性化隐性指标的长期激励作用,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真正的“本”。

(4)设计了代理人规模偏好私人收益函数,以其子函数为切入点来构建二者目标融合的激励约束体系,使激励约束更具有针对性。

(5)强调了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机制选择的路径依赖性。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代理人具有规模偏好的共性,但并不存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融合机制,因为实现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融合机制的选择具有路径依赖性,受整个宏观经济、文化、政治、技术等因素影响,同时与企业所处地区、行业特点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地位等中观、微观因素密切相关。目标融合机制没有好与不好之说,只有适合与不适合,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而企业在选择目标融合机制时,借鉴固然重要,但更应强调个性差异,而不是照抄照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