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基础与政策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根据生产阶段分类

考察处于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贸易差额,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贸易顺差和逆差的形成因素。由表4可知,1995年以来,中国的初级产品和中间品均为逆差,只有最终产品为顺差,但后者的顺差额远大于前两类商品的逆差额,因此中国对外贸易整体上才呈现大幅顺差状态。表4是按联合国主要经济类别(BEC)分类方法进行的划分,详见附录2。

表4 中国货物贸易差额结构(根据生产阶段划分,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联合国Comtrade贸易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而得。网址为http://comtrade.un.org/db/dqQuickQuery.aspx

初级产品的逆差额在1995年较低,仅为51亿美元,此后一路攀升,到2010年高达3401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65倍,这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国内的原材料、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已无法满足需求,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依赖高耗能制造业的特征。

1995年到2010年间,中间品贸易在大多数年份呈逆差状态,尽管在2006年和2007年逆差额出现了回落,2008年甚至出现了顺差,但2009年之后又出现了高额逆差。将中间品进一步划分为半成品和零部件,可以看出这两类商品的贸易差额走势存在较大差异。1995年半成品贸易逆差为168亿美元,是零部件贸易逆差的两倍,而此后半成品逆差先增后减,2006年开始呈顺差状态,2008年顺差高达805亿美元,当年中间品的顺差便是由此造成的。2009年半成品恢复到逆差状态,而2010年逆差回落,仅为17亿美元。零部件贸易逆差在考察期内持续增大,1995年逆差额仅为83亿美元,2010年则高达729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是由加工贸易推动的,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且进口需求持续增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厂商对半成品(包括加工过的工业供应品和燃料)的进口需求则日趋减少,由于这些加工产品的生产需要一定的工艺技术,因而对其进口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近年来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在考察期内,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来源于最终产品,1995年最终产品顺差为477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6178亿美元。将最终产品进一步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可以看出消费品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类别。早在1995年,中国消费品顺差即达到638亿美元,此后顺差持续增长,2010年达到3758亿美元。资本品在1995年呈逆差状态,2000年有小幅顺差,到2010年顺差额增至2420亿美元,为消费品顺差额的64%。消费品存在巨额顺差,不仅抵补了其他类产品的逆差,而且使中国对外贸易从整体上呈现出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