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拜访宏观经济学的“长兄”:微观经济学
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是非常年轻的,而且个性鲜明。因此,我们不妨拜访一下微观经济学,看看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家像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一样,探索其所关注的问题,满足其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套工具,经济学也不例外。经济学家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最基本的工具是:数据、术语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许你对这些工具还有点陌生,不妨边用边学。本书力争学以致用,将提供大量运用这些工具的机会。
经济学家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构建模型。一看到“模型”,你脑海里也许就反映出你最心爱的汽车模型,还有从前玩的玩具,甚至是仿真玩具。这些玩具、模型显然和实物相差很远,但我们在玩这些模型、玩具的过程中仍然能学到许多东西。通常,好的模型能够抓住实物的本质,让人爱不释手。
经济学家用模型(model)理解周围的世界,但经济学家的模型往往是由符号和方程构成的,更像数学模型。当然,经济学家也会采用图形构建模型,正如本书正在尝试做的。这些模型是经济学家对其所关注的周围世界的抽象,忽略了周围世界中的许多细节,紧扣周围世界的本质特征,从而增进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可以说,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学模型。比如在本书中,我们将尝试几何地构建模型,探索我们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中的所见所闻。
最常见的经济模型是用数学术语清晰地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中的变量可分为两类: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和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外生变量是模型中给定的变量;内生变量是模型要解释的变量。经济学家构建模型,其实就是界定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从而探讨其所关注变量的运行机制。如图2-14所示,外生变量来源于模型以外,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是模型的“投入”;内生变量由模型本身决定,是模型的“产出”。
图2-14 经济学模型
注:经济学理论是建立模型。外生变量是模型的“投入”,来源于模型之外;内生变量是模型的“产出”,由模型自身决定。模型界定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下面,我们将复习微观经济学中的著名模型——供求模型,考察经济学家手中的模型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供求模型
考虑某种商品的竞争性市场。如图2-15所示,我们画出了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市场需求曲线DD单调下降,市场供给曲线SS单调上升,两条曲线有一个交点E。这个交点E是市场均衡所在,称为市场均衡点。它对应的价格P*是均衡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Q*是均衡交易数量。显然,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数量是供求模型的“产出”,是供求模型中的内生变量。
图2-15 竞争性市场均衡
注:该图是常见的某种商品供求模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E是市场均衡点,对应的价格P*是均衡价格,对应的商品数量Q*是均衡交易数量。
为什么E就是市场均衡点呢?不难看出,市场价格等于均衡价格P*时,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都为Q*。此时,所有保留价格大于或等于P*的消费者,都如愿购买到相应数量的商品;所有保留价格小于或等于P*的企业,也都如愿售出了相应数量的商品。可见,当交易在E处进行时,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力量已经达到平衡,没有消费者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也没有企业愿意降低价格出售商品,市场交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市场需求和供给可能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消费习惯、原材料来源、技术水平或者政治法律等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市场规模或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的结果。显然,这些都是供求模型之外的因素,因此可视为供给模型的外生变量。下面,我们将重点考察供求模型如何界定,这些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
需求变化的情况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需求膨胀和需求收缩。需求膨胀是指,需求方购买商品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商品的需求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增加。需求收缩是指,需求方购买商品的愿望和能力减弱,商品的需求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下降。图2-16画出了两种需求变化情况。其中,需求曲线DD向右平移,表示需求膨胀,即在每个价格水平上,商品的需求量都增加相同的数量。同理,需求曲线DD向左平移,表示需求收缩。当然,需求变化很少会表现为需求曲线平移的简单情况。然而,分析需求曲线平移对市场均衡的影响,足以说明需求变化对市场均衡的影响。如图2-16所示,假设DD和SS分别是原来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E点是相应的市场均衡点。需求曲线向右平移后,市场均衡点向右上方移到E′点。这表明,需求膨胀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数量同时上升。需求曲线向左平移后,市场均衡点就向左下方移到E″点。这表明,需求收缩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数量同时下降。
图2-16 市场需求变化对竞争性市场均衡的影响
注:需求变化的情况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需求膨胀和需求收缩这两种。当需求膨胀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均上升;当需求收缩时,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均下降。
供给变化也有两种典型的类型:供给膨胀和供给收缩。供给膨胀指供给方出售商品的愿望增强,商品的供给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增加。供给收缩指供给方出售商品的愿望减弱,商品的供给量在每个价格水平上都有所减少。
图2-17画出了两种简单的供给变化情况,其中,供给曲线SS向右平移,表示供给膨胀;供给曲线SS向左平移,表示供给收缩。如图2-17所示,假设DD和SS分别是原来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E点是相应的市场均衡点。供给曲线向右平移后,市场均衡点向右下方移到E′点。这表明,供给膨胀会导致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交易量上升。供给曲线向左平移后,市场均衡点就向左上方移到E″点。这表明,供给收缩会导致均衡价格上升和均衡交易量下降。
图2-17 市场供给变化对竞争性市场均衡的影响
注:供给变化的情况很多,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供给膨胀和供给收缩这两种。当供给膨胀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交易量上升;当供给收缩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交易量下降。
供求模型非常简洁地阐明了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供求原理,即一种商品的价格高低、交易数量多少以及交易的变化情况,都由这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决定。在供求模型中,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是内生变量;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其他因素,如消费习惯、原料来源、技术水平、政治法律变化、市场规模、相关商品的市场情况或居民收入水平变化等,由供求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是供求模型的外生变量。这些外生变量的变化在供求模型中可以简化为供给曲线或需求曲线的平移。这种做法尽管简单,但应用于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影响的分析,却可以得出很有价值的一般性结论。
从微观到宏观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体经济行为。不言而喻,任何经济体都是由许多微观个体构成的,但个体行为未必能够与整体行为保持一致。比如“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的。经济体的整体趋势是成千上万个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决策的结果。尽管很难关注每一个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但是宏观经济学家早已意识到,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基本行为一致。为此,现代宏观经济学采取三个基本步骤:
1.试图在理论水平上理解单个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过程。宏观经济模型通常假定,经济体里存在一个代表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家庭或企业),然后打开经济学工具箱,找到所需要的分析工具,研究这个代表性的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确切地说,是考察代表性微观主体在模型所构造的经济体里的行为。显然,我们很难期望,代表性微观主体在不同的经济体里会有相同的行为。
2.试图通过加总经济体中微观主体的所有决定来解释整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经济体的整体行为,为了实现这一点,宏观经济学通常基于代表性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加总,比如合计或平均经济体里的产出、价格、消费等,得到反映整个经济体的宏观变量。接着推导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出我们在中美宏观经济之旅中所见所闻背后的经济学故事。
3.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实证检验宏观经济学模型是否与现实一致。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好的模型能够抓住现实的本质特征,增进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如何判断一个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宏观经济学通常考察模型的预测或结论是否与宏观经济数据相吻合。数据与模型,就如同脚与鞋子的关系,看上去再漂亮的鞋子,如果穿着不舒服,你也会把它束之高阁,甚至扔掉。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总是构成宏观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本书的许多模型中,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是隐含的。比如在供求模型中,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单个家庭做出了能够实现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供给曲线的每一点都可以看做是单个企业做出了能够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但这个模型并没有明确关注这些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决策,只是把这些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决策作为背景或背后的故事。同样,在大部分宏观经济学中,家庭和企业的最优行为也是隐含的,而且隐含的可能更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