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矛盾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矛盾具有两极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社会有社会的结构,原子有原子的结构,细胞有细胞的结构,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没有什么是不具有结构的。自然,矛盾作为哲学范畴也有自己的结构。所谓结构无非是指事物由哪些要素和以什么方式组成的。
在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进行根本改造以建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对矛盾的结构作专门论述,但这方面的内容和思想依然是丰富的、深刻的,它包含在马克思对矛盾一般原理的阐述中,也表现在他对诸多问题的分析上。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矛盾的结构和特性,推进矛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矛盾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马克思的意见应该说是明确的。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写道:“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他认为,矛盾是由两个对立面所构成,矛盾只有两极结构。他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也表述了同样的看法:“有一个爱好虚构的思辨体系,但思想极其深刻的研究人类发展基本原则的学者一向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就是他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他看来,‘两极相逢’这个习俗用语是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学家不能漠视的定理,就像天文学家不能漠视刻卜勒的定律或牛顿的伟大发现一样。”马克思不但客观地论述了黑格尔“两极相逢”这一“定理”,而且在后来的论述中还用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对英国并通过英国对欧洲产生的深刻影响,证实了这一“定理”。黑格尔的辩证法尽管是头足倒立着的,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两极相逢”正是这种运动的实质。正因如此,所以,马克思才对它作了充分肯定。不难看出,马克思在这里所理解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只有两极结构,不是三极也不是多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正是按照两极结构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分析和解剖的。例如对商品。一方面,商品必须具有某种用途,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或吃、或穿、或用,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商品的。另一方面,商品又可以用来交换别的商品,它又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就是商品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通过外部对立,即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在这个关系中,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的,而另一个表现价值的商品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的。可以说,《资本论》也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矛盾论》,它所采用的方法是研究任何事物发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
不但如此,马克思还对矛盾的极端作了两种不同的区分。一种是像南极与北极、男性与女性等这样的极端,一种是极与非极、人类与非人类这样的极端。前一种极端,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男性与女性构成同一类,同一种本质——人的本质。后一种极端则是真正的、现实的极端,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种极端是不能被中介所调和的。原因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互相对立的”, “它们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点,它们既不相互吸引,也不相互补充。一个极端并不怀有对另一个极端的渴望、需要或预期”。马克思之所以要对两种极端加以明确区分,其主要意义在于批判黑格尔用中介调和矛盾的思想。黑格尔认为,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国王是一个极端,市民社会是另一个极端,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是等级要素,即“等级会议”。“等级会议”是调节前后两个极端的中间环节,经过这种中间环节的作用,国王和市民社会两个极端的矛盾冲突就可得到调和。马克思不同意黑格尔的观点,认为这种调和论表明了黑格尔体系的全部超验性。在他看来,国王与市民社会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
对矛盾基本结构的认识,恩格斯和列宁、毛泽东也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恩格斯在谈到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时写道:“正是那些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和不能化解的两极对立,正是那些强制规定的分界线和纲的区别,使现代的理论自然科学带上狭隘的形而上学的性质。”恩格斯在这里也是明确地讲矛盾是两极对立。他还经常使用“所有的两极对立”、“同一个东西的两极”、“某种对立的两极”等概念,他从来没有说过三极对立或多极对立。列宁则把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看成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讲得更加通俗:“一分为二”。人们经常讲对立统一,但究竟是什么和什么既对立又统一呢?不是别的,是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既对立又统一。当然,复杂的过程可以有矛盾的诸多方面,但基本上还是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矛盾的基本结构只能是两个对立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一切辩证法家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事实上,我们见到的矛盾也往往只有两个对立面。大与小、内与外、劳与逸、冷与热、好与坏、生与死、美与丑、祸与福、建设与破坏、失败与成功、战争与和平、节约与浪费、光明与黑暗、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等,无一不是两极结构。在我看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矛盾的两极结构是不容置疑的,它是一个客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