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歌比较研究(第二版)(人文大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耐人寻味的童心

童年是开始人生的阶段。这时的人知识未开,天真未凿,方寸无瑕,生机活泼,对世界万物莫不存有一种新鲜好奇的、向茫茫未知的领域探寻真理的态度。眼前平凡的事物和景色,经过他们稚嫩头脑的思索,会变为充满美妙幻想的神奇世界,是成年人难以想象的。所谓童话的魅力永远吸引着成年人,原因即在此。童心之可贵即在于它那纯真的不掺假的气质。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中西诗人在这一点上同出一辙。我们读诗时若稍加留意,会发现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涉及这个题材的,实不在少数。谁没有经历过童年呢,尽管人们的童年可以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度过。西方诗歌写儿童的很多,有一首著名的短诗《孩子的祈祷》,写纯洁无瑕、水晶般透明的童心,寥寥数行,烘托出孩子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在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极深,所以诗中的童心是以孩子与上帝灵犀相通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我,一名稚小的幼童

站在这儿把手高举。

虽然两手冰冷如蟾蜍,

我还把它们向您举起。

祈求您的神恩赐饭,

请降福给我们全体。阿门。作者译自阿瑟·奎勒-库奇编:《英国牛津诗选》,289页。

这个站立着的、凝望天空、高举双手的孩童,用他全部纯真的心与他崇仰的上帝对话,祭神如神在,他就胜任了天神与人世间的一个灵敏度极高的传导体。诗人的赤子之心也就毫无遮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既然诗人的心与童心是如此相通,我想就诗中儿童对大自然,对日常事物与人生变异的反应,以及对自身疾苦的感受,兼及诗中儿童形象的描写作一简单探讨,以略见中西诗人在这几方面的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