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桂冠诗人
一、桂树与诗人
因缘凑巧,月亮和桂花,在中西方的诗文中,似乎不约而同地占有一种特殊席位,尽管从植物志上说,中西诗文中所指桂树并不是同一品种,但从词义的象征内涵来说,却都有获得荣誉的含义。在中国封建时代,科举选士,有“春闱”、“秋闱”之说。“秋闱”即指乡试,中了就当举人。旧俗认为月亮里的黑影是蟾蜍、玉兔和桂树。乡试在阴历八月,正是中秋月满、桂花初放时节。人们就形象地预祝乡试考取为“蟾宫折桂”。高攀桂枝,实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因为贫贱的读书人只有靠“正当”的秋闱中举,才能改变困境,获得较好的命运。
按古希腊风俗,在它的一个旧都德尔斐城(Delphi)的运动会上,群众对竞赛得胜的运动员,有用桂树枝编成的花冠赠予他们以资嘉奖的举动。在节日歌舞集会时,对于博得人们赞赏的吟唱诗人,人们也爱把桂树花冠戴在他们头上,表示崇敬。约定俗成,由来已久。字义延伸,对于深孚众望的诗人,成就某种功勋的英雄,出类拔萃的学者……都加以桂冠的称号。这就成了泛指享有某种至高荣誉之人,近似今日之荣获诺贝尔奖者。在语言上,“保住桂冠”(look to one's laureate; rest on one's laureate),也就与“保卫荣誉”(keep one's honor)一样的意思了。
有趣的是,从上面的比较看来,月桂这词原是一个褒义词。平民士子,荣膺桂冠,便会身价十倍,受人尊敬。中古时期的大诗人但丁之母怀孕时,做梦梦见她是在桂树下生下男孩的。这孩子落地就吃桂子充饥,立刻长大成为牧羊人,努力去攀折桂枝。母亲惊寤而生但丁。撰写《但丁传》的薄伽丘就解释说,这梦正预兆但丁将来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因为他一生下来就吃桂子,说明他在汲取过去许多大诗人的精髓中养育了自己;他攀折桂枝,正预言他将呕心沥血去写伟大作品。此传说虽近乎无稽,但可从另一角度说明桂树在人们心目中与诗歌的关系。
桂冠诗人的典故虽然出于古希腊运动会,源出于民间,直到但丁的时候犹且如此。时日变迁,至英国中古时代,大学里就授这种称号给学界名流。现有史料可查者,最早的英国桂冠诗人是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他被封的时期是1591—1599年,继任者为但尼尔(Samuel Daniel, 1562—1619)。一般来说,一旦得封,终身享受荣誉,并得到一部分物质奖励。这是英国授冠的滥觞。
桂冠诗人一词正式从民间走向宫廷,并定为一种国家制度,则始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1603—1625)。受冠诗人是领取宫廷津贴的名誉官员。他的职责是在国家喜庆的官定节日,或国王诞辰,或逢盛典,给宫中奉献应景诗歌,有如中国封建时代臣子献“应制诗”的事情。由于这种宫廷献诗,少不了是些歌功颂德、玩弄辞藻的作品,自然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所以桂冠诗人一词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成了“御用文人”的别称,这原是无足怪的。然而,万事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应探求事物的本质。我们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若是也人云亦云,也认为一位诗人一旦被封过桂冠,就是御用文人,进而一律谴责其为“与统治阶级一鼻孔出气”,一棍子将他们打入冷宫,好像封建时代对待失节女子一样,这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了。
本文拟列出英国受冠诗人名谱,然后择其中几位重要的,在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的诗人,对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作一简略的、客观的剖析评述,以认识其真正价值,澄清一些偏颇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