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事业企业绩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实背景

城市公共事业是受公共利益影响的产业及其活动,包括为社会提供天然气、煤气、热力、自来水、电力、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等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刘戒骄,2000)。城市公共事业是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必需品的重要基础设施产业,关乎民生,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但是,由于城市公共事业经营和规制的复杂性,世界很多国家的城市公共事业都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城市公共事业垄断经营、政企不分的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开始对城市公共事业的运营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等行业和领域;同时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以实行市场化改革。我国于2002年12月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化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事业改革,现阶段应该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节作用,积极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机制的转换,促进我国城市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2月,《市政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通过,对于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公共事业市场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规范城市公共事业特许经营等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在一系列市场化改革措施作用下,我国城市公用企业开始逐渐引进竞争机制,同时,各类投资如民间资本、机构资本等逐渐渗入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项目中,实现了城市公用企业由政府单一投入向多元化投入的逐渐转变。部分城市公用企业已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资源配置和经营成本的需要进行生产和销售,选择合适的投资和经营者,实施有期限的特许经营,促进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

但是,我国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垄断经营体制使城市公用企业缺乏外部竞争的压力;传统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城市公用企业缺少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动力;能源危机愈加突出,使得城市公用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资源和成本方面的束缚;城市公用企业形成的既得利益侵蚀了社会公众福利,造成社会收入不公,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等。城市公用企业运营成本和绩效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政府和企业所关注,如何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实现利益相关者满意的经营目标,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公用企业管理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1.1.2 理论背景

企业经营绩效是指一定研究期间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财政部统计评价司,1999)。从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成本函数、生产函数或使用非参数方法,实证分析城市公用企业的经营绩效变化(Pollitt,1995;Pina和Torres,2001;Pollitt、Newbery和Jamasb,2004)。我国学者关于城市公用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民营化改革有利于提高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私人或市场竞争经营效率高于垄断经营效率,提出了城市公用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路或对策(肖兴志和陈艳利,2004;崔竹;2006;刘戒骄,2006;崔惠民,2009);二是对电力、水务、公共交通等具体行业的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认为这些行业绩效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现象(楼旭明等,2006;励效杰,2007;王烨,2007);三是尝试构建自然垄断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有必要从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刘亚莉,2003;魏明和夏立均,2004)。

然而,现有研究成果的内容仍然略显单薄,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缺乏对城市公用企业整体经营绩效水平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在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经营绩效的定量评估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空间。因此,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事业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对城市公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有必要对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及其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1.3 研究意义

城市公用企业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改善企业经营绩效。对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可以为行业未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因此,本书将构建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城市公用企业经营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保证客观地反映我国城市公用企业提供准公共品的能力,进而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既有理论上的前沿性,也具有应用上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