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三 让企业成为善的重要载体
当代世界的经济领域,有三个重要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并逐步走向融合,它们就是:企业向善,社会企业,公益金融。这三个趋势,客观上是在改变三者长期脱离甚至对立的倾向,促成企业、公益与金融的深度结合,以善引领企业与金融的发展,我将这样的趋势称为善经济时代的来临。
在这样一个时代,最为需要的,是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弘扬。所谓社会企业家精神,就是从事社会企业的实践者所具有的社会情怀和致力于运用商业工具来推进社会进步的理念。这样一种精神,能够既促成公益慈善事业与商业工具的结合从而使之更有效率,也会促使商业成为向善的力量,推动商业文明的提升。
《社会企业家精神》一书所记录的,是中国社会企业的最佳实践。所有这些案例,既反映出中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与世界接轨并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的趋势,又展现了中国社会企业发展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与态势。
从多个维度看,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具有四个重要的特征:
第一,中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基础深厚。在中国的文化中,“善财”是一个专有名词,有很长的历史。可以说,善与财的结合,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在中国相当普及的神话人物中,“善财童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第二,中国社会企业起步很早。这也许是时势所迫的一个选择。因为如何解决改革开放之初政府所面临的一些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困与残疾人就业等,在缺乏资金又不得不做的情形下,政府的自然选择就是,在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政府自身也在建立社会福利企业和采取社会扶贫行动。而运用企业的办法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恰恰是社会企业的基本定义。
第三,中国社会企业总体上发展较为缓慢。除了本书所列举的一些社会企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外,就一般意义而言,社会企业还没有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关注点,因而缺乏总体性的制度安排,整个社会对于社会企业还相当陌生。即使是政府所举办的社会福利企业,也由于多种原因渐渐无声无息。对于社会性的扶贫,还没有纳入政策性的社会企业支持框架。
第四,中国社会企业的支持体系薄弱。前些年,有关单位曾经进行过社会企业的认证,通过努力,全国范围内认证了7家,而随后一年的认证,也是十多家,2017年的更进一步认证,达到了上百家。比较英国的情形,它们开展社会企业认证之时,立即就认证了7万多家。可以说,认证之初,中国与英国差距为一万倍。这绝不是说两国的实践真正有这么大的差距,实际上,是两国在认证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是知识支持系统的差距。
面对中国的现状,应该怎么办?转变理念是根本。《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出版就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整个社会对于社会企业还相当陌生的情况下,最为实在的行动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介绍一些生动的案例,让大家通过这些案例获得感性认识,从而逐步达成社会共识。
感谢本书的各位作者,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精心汇集一些典范案例,其中有不少案例是公益慈善界都很熟悉的。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推动社会企业家精神发扬光大!
王振耀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