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家精神:创造性地破解社会难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CSA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2012年冬天,北京市顺义区农村经济管理委员会的焦主任偶然看到分享收获的采访,心里嘀咕真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干农业吗?他抱着亲眼看一看的心态,没打招呼就直接开车到了分享收获的所在地,正好看到团队的几个小伙子挖地窖用于储存白菜,这让他倍受感动。之后,他帮石嫣寻找了顺义区的一个面积不大的设施农场,农场里有20多个大棚,可以直接投入生产。2013年9月,分享收获正式租赁了位于顺义区龙湾镇柳庄户村的设施农场,并将团队的大部分人员转到这个设施更好的基地,自此,分享收获开始了CSA模式的本土化改造。

1.培养新农人

经过前期的摸索,石嫣发现,改变以往的耕种习惯对农户来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啻于一次冒险,所以农户自身意愿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此外,无论在技术上还是标准上,农户的认知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沟通的成本很高,建立信任的成本也很高,这意味着找到愿意按分享收获的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的农户并不容易。其次,即使找到合作农户,为了确保其能够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也需要不断地沟通和培训,并且要解决其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对于分享收获的年轻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再次,在如今的中国,有技术的这一代农民基本上都60岁左右了,也就是说,再过5~10年,从可持续的角度来讲,还会遇到“谁是生产者”的问题。

到了顺义基地之后,石嫣发现,所在村中原来的农民尽管自己和集体拥有土地,但更愿意接受分享收获的雇用,这样既能获得稳定的工资收入,又无须承担产品销售的风险。因此,石嫣决定改变单纯与农户合作的方式,改为合作和租赁土地并举。在通州基地继续与郎广山合作,在顺义基地则采用租赁土地的方式,在雇用有经验的农民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年轻人,让他们亲自参与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培养他们在有机蔬菜生产、销售、配送等方面的全方位的经验和能力。相对于老一代的农民(老农人),分享收获将这些年轻人称为新农人,老农人则喜欢称呼他们为“种菜的大学生” 。在石嫣看来,新农人在很多方面需要向老农人学习。

石嫣说:“从一个人的完整性上讲,仅有学历教育是不够的,有的人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我国现有的农场条件通常不是很好,如果一个农场在各个环节(比如水、电、设施等)都去找专家,基本上不可能有收益。因此,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努力解决。我们希望培养的新农人真正能够在一个条件有限的空间内,有很好的自我生存和管理的能力。一个好的农人应该在技术上和生活上都特别厉害。”

因此,让新农人跟着老农人,发挥老农人传帮带的作用,是分享收获最基本的培养方式。传帮带的内容首先是基本的生存能力,然后才是生产能力。以生产岗位为例,新农人一定会被安排跟有技术的、有经验的老农人在一起去种地、干杂活等,学习基本的农业生产常识和生活技能,一年后再从生产实践中学习具体的生产技术,之后可能会把他从生产的最基本岗位提升为生产小队长,开始负责蔬菜或果树管理之类的具体生产管理事宜。目前团队中干的时间比较长的新农人已经开始在农场担任经理角色。正是通过这种手把手传授、干中学的实践模式,分享收获培养出团队现有的忠诚骨干。

在培养新农人的同时,为了突破蔬菜品种有限的困境,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分享收获积极在全国范围收集抗性优良的本土蔬菜品种,学习适用于有机生产的多品种、多批次、小规模收获的精细化管理技术,寻找适合中小农场的生产机械和生产方式,涵盖了从寻找稳定的有机肥料来源,到摸索最终的物流保险和配送技术,乃至产品集中成熟时的临时销售等从种子到消费者手上的全过程中的所有工作。

2.招募“谷东”和会员

与国外CSA农场所有者直接与客户对接、只收取会员菜金的方式有所不同,分享收获的合作和租赁两种生产模式都需要用自己的资金进行周转。在合作农户生产模式下,分享收获需要提前支付合作农户一定的菜金,以保障约定价格和固定产量;在租赁土地模式下,分享收获需要每年支付土地租赁费用。因此分享收获在一开始就注册为公司,采用商业方式运作。但是与一般公司不同的是,分享收获并不希望营利性资本的进入。

石嫣认为:“ CSA模式的全部价值应该在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链条中进行分配,营利性资本的介入会给本来就高风险、慢积累的运营带来额外的压力,甚至可能改变企业的初衷。”

为了获得运营资金,2012年5月开始第一季蔬菜种植之前,分享收获的创始团队尝试着找一些核心消费者,告诉他们分享收获需要30万元启动资金,并提出了融资方案。融资方案的基本思路是每位核心会员支付3万元,分享收获承诺为核心会员提供5年的免费蔬菜以及1%的分享收获股权。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分享收获用这种方式找到了10户核心会员,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也有了第一批消费者会员,这些会员后来被称为“谷东” ,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他们和“股东”从本质上是不同的。对此,石嫣说:“这些核心‘谷东’更主要是出于支持分享收获这份事业,并非为了投资回报,目前也没有任何分红。他们不参与农场的日常管理工作,但会在农场年会时受邀一起聊聊农场的经营和发展情况,帮助出谋划策。他们是分享收获事业最早期也是最铁杆的支持者,带动了更多认同CSA理念的消费者会员加入。”

除了“谷东”之外,分享收获还需要招募更多的普通会员,其会员制采用有机蔬菜宅配和劳动份额两种形式。所谓有机蔬菜宅配是指消费者通过预付菜金,获得农场每周配送的一定数量的蔬菜。所谓劳动份额,则是指农场把土地划分成约30平方米一小块,出租给会员,由农场提供种子、有机肥、劳动工具以及技术指导,会员亲自完成这块地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全过程。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看,配送式会员要远远多于劳动份额式会员。到2012年年底,分享收获共招募了约120户会员,初步解决了农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随着会员口碑相传,加之

分享收获的宣传报道的作用,更多会员被吸引进来,带来了更充裕的现金流。到2017年年底分享收获已发展到近1 000户会员,农场开始有盈利。但是,此时石嫣看到的不是经济上的收益,而是改造农村的希望。石嫣说:“(分享收获的经验证明,)每5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1亩土地脱毒;每1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1个农民有机耕作;每1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让5个年轻人留在乡村工作;每1 000户消费者加入,就可以有一个更具可持续发展性的乡村。”

3.融入互联网元素

分享收获五年前征召的会员,目前保留下来的高达70% 。他们都是信任石嫣及其农场、认同CSA理念的铁杆支持者。他们能够理解农场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并为农场发展出谋划策,也很少抱怨蔬菜有虫洞、品相不好看,并愿意接受包装不精美、用草绳捆蔬菜,更愿意不厌其烦保留蔬菜箱和包装物以循环利用。但是,这一人群的数量并不足以支撑上百亩农田的运营。

为此,分享收获先后尝试过社区推广、街头卖菜、淘宝网店等销售模式。但是这些渠道吸引来的往往是追求健康生活品质的纯粹消费者。如果他们不理解CSA标准的生产和消费的环境意义和社会意义,仍旧会采用工业化产品的标准来衡量产品的价值,因而也会对农场是否真的有机产生质疑。比如,客服经常会接到消费者对产品的质疑———青椒太大被怀疑使用了膨大剂;黄瓜弯了被认为品相太差、管理不善;花皮番茄被怀疑是转基因作物;等等。这些消费者对CSA有机生产方式下的产品品相的苛求、对完美包装的要求不时与CSA理念相冲突。

为此,分享收获建立了会员微信群,并推出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群里引导和带动不同消费者对产品问题的讨论甚至争论,主动发布每周生产情况、生产问题、产品检测结果、会员的食品搭配乃至烹调经验等信息,不断对消费者进行有机产品品相、口感等基础问题的解答,甚至开展基本生物学、农业生产特点等基本常识的普及等。这些措施让多年来远离土地和农村的城里人逐渐转变了工业化的产品思维,开始了解食物从何而来、在土地中健康生产的过程,了解农人的真实生活和工作状态,而不是想象中的浪漫和轻松。当然,很多会员尽管会不断质疑,却仍坚持购买。石嫣笑称这是一种“相爱相杀” 。

随着规模扩大和产品品种的增加,农场生产管理的难度上升,配菜工作也面临很大挑战。据了解,当一个CSA农场会员数量超过50户家庭的时候,就有必要对产销数据进行专门管理。当分享收获会员达到600户、提供20~30种蔬菜组合的情况下,每天会产生2万个订单数据。如果单凭人工处理,很难避免效率低下、错误率高、消费者体验不佳以及投诉增加等问题。

picture

分享收获会员部定期分享菜谱,食材主要来自分享收获食物社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11月,分享收获联合创始人、石嫣的丈夫程存旺创办了诚食(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和运营了中

国首个专业为CSA农场服务的“好农场” APP。通过“好农场”APP,会员可以在APP上点菜下单,随时了解农场的情况;农场也可以对订单数据进行实时管理,并用于生产指导、采摘控制和配送协调等工作。不仅如此,由于“好农场”APP实质上是一个互联网管理平台,因此它具有整合全国的CSA生态农场资源,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产品的潜能。未来,程存旺希望“好农场”APP通过为全国的CSA农场提供平台化服务的方式,成为全国CSA农场信息管理以及招募会员的平台,使消费者可以通过“好农场” APP定位居住地周边的有机生态农场,成为农场会员,在线选购农场的有机、健康农产品,以满足其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让全国的CSA农场能够获得稳定且可持续增长的消费者群体,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无缝连接。

4.开展普及性的食农教育

食农教育,最早在日本兴起,后来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部门所重视。在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过程中,消费者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需要生产者的努力,也需要消费者改变观念,让他们既关注自身健康,也关注土地健康,让健康饮食和食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并举。为此食农教育强调学习者从土地、作物到餐桌的全过程的亲身体验,了解农作物是谁种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从而对农业生产者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食农教育的目的是透过教育改变当前饮食相关的生活实践,重建人与食物的关系、人与土地的连接,建立一种对环境及人类社群友善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一思路与分享收获的理念完全一致,因此分享收获希望在这个领域做一些贡献。

picture

2017分享收获大地之子夏令营活动

2014年,分享收获发起“大地之子”食农教育项目。在石嫣看来,食农教育具有公共教育价值,是为消费者赋权,也是让农场找到更多有相同理念的消费者的有效方式。“大地之子”食农教育项目由一系列课程组成,包括食物生产、食物加工、食物储存、食物营养、食物文化、健康饮食、木工、音乐、艺术等。目前项目采取收费制,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面对市民家庭和学校组织的参观农场和参与活动,以及特色夏令营,通常在基地或基地的合作农场举办。另一种是分享收获的食农教育老师到学校专题授课并协助学校开辟校园菜地。目前,分享收获与呼家楼中心小学、顺义区东风小学、顺义国际学校等合作,每周给孩子们提供大地之子课程。

以呼家楼中心小学合作为例,分享收获派出一位教师负责全年20节的课程,每节课40分钟,同时派出一位技术员,协助学生打理楼顶的“一米”菜园。具体课程内容包括课堂内的讲授,比如教孩子们认识种子和土壤,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也包括户外实操,比如每个小组在楼顶菜地制作和种植“一米”菜园,动手学习腌菜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和制作食品等。分享收获在与呼家楼中心小学的合作中,将课程内容和操作流程体系化,最终编写出《大地之子食农教育手册》 ,提供给各学校和家庭作为自主普及食农教育的参考材料。